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od,haddock and halibut.Three groups of cod(276 g±61 g),haddock(538 g±83 g)and halibut(3704 g±221 g)were maintained with commercial feeds mainly based on fish meal and marine fish oil for 12 weeks prior to sampling.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muscle and liver were determined by GC/FID after derivatization of extracted lipids into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FAME).Lipids were also fractionated into neutral and polar lipids using Waters silica Sep-Pak(R).The phospholipid fraction was further separated by high-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and the FAME profile was obtained.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cod and haddock were lean fish and their total muscle lipid contents were 0.8% and 0.7%,respectively,with phospholipid constituting 83.6% and 87.5% of the total muscle lipid,respectively.Halibut was a medium-fat fish and its muscle lipid content was 8%,with 84% of the total muscle lipid being neutral lipid.Total liver lipid contents of cod,haddock and halibut were 36.9%,67.2% and 30.7%,respectively,of which the neutral lipid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 fraction(88.1%-97.1%).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in cod and haddock muscle neutral lipid.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level was the highest in halibut muscle neutral lipid.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phospholipid were relatively constant.In summary,the liver of cod and haddock as lean fish was the main lipid reserve organ,and structural phospholipid is the major lipid form in flesh.However,as a medium-fat fish,halibut stored lipid in both their liver and muscle.  相似文献   
62.
以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饲喂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幼鱼56 d,测定其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肝脏、肠及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77%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的最高值出现在8.93%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大于8.93%的实验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且显著低于8.93%组;5.77%、7.71%、8.93%组呈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峰值出现在13.75%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5.77%、7.71%、8.93%组,虽然肝脏也有脂肪空泡存在,但是肝脏、肠和肌肉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现象;11.89%、13.75%、16.42%组的肝脏、肠和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现象,各组间差别明显。由此认为,脂肪水平为8.93%组,抗氧化酶活力最高,该脂肪水平下的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代谢最有利,组织结构完整无病变。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T表现。结果:11例IHH,肿块型6例,直径在5~10cm之间;结节型3例,直径〈5cm;弥漫型2例。平扫各型肿瘤均呈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型密度不均匀,均见钙化,4例中央区见液化坏死区,1例中央区见出血灶;结节型密度不均匀,1例见钙化;弥漫型密度均匀。肿块型均有分叶,结节型、弥漫型无分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型5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结节型3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弥漫型1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3例肿块型及1例结节型出现自边缘向中心呈粗条状强化影,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近;门脉期、延迟期全部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4例肿块型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节型、弥漫型全部为全瘤强化。结论:IHH总体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及延迟强化,但各型的CT分型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4.
为了研究景天科中药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水提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脂肪性肝损伤治疗作用及机理,本试验通过对连续投喂6周8.1%(鱼油5%+大豆油3.1%)高脂饲料建立的草鱼脂肪性肝损伤模型,投喂添加1200mg/kg、300mg/kg浓度的垂盆草饲料进行6周治疗,测定血清主要脂肪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制作肝脏病理切片及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肝细胞脂肪代谢相关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连续投喂6周的高脂饲料草鱼血清生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肝细胞发生严重的脂肪变性,故已成功建立了草鱼脂肪性肝损伤模型。通过6周治疗,1200mg/kg剂量组、300mg/kg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模型动物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1200mg/kg、300mg/kg剂量组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与高脂组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用药1200mg/kg、300mg/kg剂量组草鱼肝脏CPT-1 m RNA、PPAR-α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且1200mg/kg剂量组TNF-αm RNA表达量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肝脏是草鱼脂肪沉淀的主要场所,饲料中添加垂盆草水提物可对8.1%高脂饲料引起的草鱼肝脂肪性组织损伤具有治疗作用,该治疗作用与促进肝细胞脂质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65.
牡蛎肉提取物主要营养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荣忠  杨丰  王初升 《台湾海峡》1999,18(2):195-198
牡蛎肉中含有丰富的糖元、牛磺酸以及微量元素锌等。牡蛎肉提取物的氨基酸通过 HPLC分析,表明含有丰富的牛磺酸(7%);经 酮比色定糖法测定其糖元含量为 14.5%;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得其锌含量为 89. 5 × 10~-6(m/m)。牡蛎肉在保健补品方面能起到陆源食品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可以预言,牡蛎肉将作为开拓保健补品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赤芍有效成分治疗血吸虫病及肝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并收集赤芍有效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蛋白的genename转换为genesymbol;通过GeneCards、OMIM、TTD疾病数据库搜集血吸虫病及肝纤维化相关靶点;将赤芍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赤芍治疗血吸虫病及肝纤维化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赤芍活性成分29种,成分靶点与血吸虫病及肝纤维化疾病的交集靶点19个,其中肿瘤抑制蛋白(TP5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TGS2)、肿瘤坏死因子(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8(IL-8)、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转化生长因子B1(TGFB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为核心靶点,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为癌症信号通路、乙型肝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了赤芍抗血吸虫病及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为了分析人工养殖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亲鱼营养储备情况与性腺发育的相关性,作者采用生化的方法,对其肌肉、肝脏及性腺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雄性亲鱼从Ⅳ期发育到Ⅴ期的过程中,精巢和肝脏牛磺酸含量、精巢总氨基酸含量均呈显著递增(P0.05);肌肉氨基酸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肝脏氨基酸总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雌性亲鱼从Ⅳ期发育到Ⅴ期的过程中,肝脏牛磺酸含量呈显著升高(P0.05);卵巢无显著变化(P0.05);总氨基酸含量差异变化规律与雄性亲鱼相类似。(3)亲鱼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在不同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肌肉含量最高,其次是性腺,肝脏中最低。肌肉、肝脏及性腺氨基酸组成类似,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低的为组氨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4)发育处于同期性腺雌雄亲鱼,雄性亲鱼肌肉、性腺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雌性亲鱼(P0.05),而肝脏必需氨基酸含量总和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  相似文献   
68.
低氧诱导因子基因(hifs)是由α和β构成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在生物低氧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对花鲈4个hifs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检测,并检测了各基因在低氧诱导后的mRNA表达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全基因组比对、进化树分析和共线性分析,共鉴定出花鲈的4个hifs基因,分别为hif1α、hif2α、hif3α、hif1β。组织表达结果显示,hifs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低氧((1.56±0.24)mg/L)诱导下,hifs各基因的响应时间和响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肝组织中,低氧胁迫3和6 h后,hif1α、hif2α、hif3α和hif1β表达量均出现了显著升高,表明hifα和hif1β基因可能共同起低氧调控作用;而低氧胁迫12 h后,仅hif1α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hif1α基因在肝组织低氧调控12 h内持续起作用。鳃组织中,低氧胁迫3 h后,hif1α、hif2α、hif3α基因表达量出现了显著升高,而低氧胁迫6 h后,hif3α和hif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说明在鳃组织前3h的低氧胁迫中仅hifα基因起调控作用,而6 h后hif3α和hif1β基因共同调控低氧胁迫。常氧恢复阶段肝、鳃组织中各基因表达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4个hifs基因的组织表达具有特异性,同时对低氧的响应时间和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弥补了花鲈hifs基因及低氧应答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细胞、Kupffer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参苓白术散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参苓白术散低、高剂量组。对模型组、各药物组连续8周喂养高脂饲料制备NAFL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Ⅳ型胶原酶离体循环灌注法分离肝细胞、Kupfer细胞;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扰素(IFN)-γ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脑内富含的小G蛋白Ras同系物(Rheb)、mTOR复合物1(mTORC1)、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1)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存在严重的脂质蓄积。血清TC、TG,肝细胞、Kupffer细胞,VEGF、IFN-γ含量,以及Rheb、mTORC1、S6K1、4E-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血清TC、TG,肝细胞、Kupffer细胞,VEGF、IFN-γ含量,以及Rheb、mTORC1、S6K1、4E-B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或P<0.01)。其中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下调趋势最为显著,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抗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mTOR通路中Rheb、mTORC1、S6K1、4E-BP1基因及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介绍了在CT引导下,利用激光对原发性肝癌局部进行光动力学疗法(以下简称PDT),治疗半月后,进行CT复查,所有病人肿块中心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液化坏死区,液化坏死区最大直径3.7cm,CT值下降7—49HU,经组织学检查治疗区,表明细胞膜严重受损,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经PDT治疗后的病人生存超过半年者达92.3%,所有随访病例均未发现肿块增大及其它部位转移,有肝区疼痛者,治疗后疼痛消失,同时食欲明显增加,体重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