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合济川煎对肝郁气滞合并阳虚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组(48只),模型组采用冰水灌胃、限制饮水结合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肝郁气滞合并阳虚型IBS-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EP)组、黛力新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各组进行药物干预14 d。观察指标包括大鼠一般状态、糖水偏好率、旷场实验评分、内脏敏感性、小肠推进率、结肠黏膜HE染色及血清5-羟色胺( 5-HT) 、生长抑素(SS) 、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测定。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合济川煎能使模型大鼠的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Bristol 分值、内脏敏感性、旷场试验评分、糖水偏好百分比、小肠推进率增加(P<0.01 或P<0.05),血清5-HT、SS含量降低(P<0.05),血清VIP含量升高(P<0.05);与PEG-EP组、黛力新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血清5-HT、SS均降低(P<0.05),VIP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鼠肝郁气滞合并阳虚型IBS-C模型制备成功,柴胡疏肝散合济川煎可改善模型大鼠肝郁和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清5-HT、SS含量和升高大鼠血清VI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内胆汁瘤的CT与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肝内胆汁瘤的影像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有CT检查资料,2例病程中行MRI检查。全部病例伴肝实质挫裂伤,外伤后短期内CT或MRI检查提示肝内大片状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影,随访中很快出现水样密度或信号影。其中囊状单发7例,多发3例。多发者沿胆管树呈囊袋状排列。除7例随访中渐小外,其余3例均经手术或超声或CT引导下引流治愈,其内容物均为胆汁成分。结论:认识外伤性肝内胆汁瘤CT与MRI表现特征对于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越冬期饥饿对大黄鱼消化系统的影响,采用解剖及组织学显微与亚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大黄鱼越冬前后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大黄鱼越冬后肝脏重比越冬前显著下降(P<0.05),肝指数(HSI)比越冬前极显著降低(P<0.01)。显微观察显示,越冬后食道皱襞高度显著增高(P<0.05),黏膜下层厚度极显著减小(P<0.01)。胃黏膜下层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加(P<0.01),肌层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胃腺细胞越冬后收缩,间隙变大。越冬前,前肠绒毛间隙小,越冬后,前肠绒毛间隙变大,上皮细胞层高度极显著降低(P<0.01),前肠杯状细胞长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变小(P<0.01);中肠的皱襞高度和管腔直径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皱襞宽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大(P<0.01);后肠杯状细胞长径和短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增大(P<0.05)。越冬前,肝脏内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滴较多;越冬后,肝脏内肝小叶分界明显,肝细胞内脂滴减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越冬前肝细胞内脂滴小而数量多,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发达;而越冬后脂滴变大、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亦减少。研究表明,养殖大黄鱼幼鱼越冬后消化道及肝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肝脏中脂质被消耗,肝细胞蛋白合成作用减弱。建议在越冬后加强对大黄鱼的投饲管理,促进消化道及肝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4.
分别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 观察了正常和饥饿5d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的食道侧囊及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正常银鲳幼鱼侧囊内壁具有许多平均高度为800?m的乳突, 上有次级突起。乳突黏膜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上皮细胞表面有指纹状的微嵴, 有缓解上皮细胞的机械损伤作用; 银鲳肝脏具肝血窦、胆小管、狄氏窦等结构, 肝细胞排列较紧密, 内含丰富的细胞器和脂滴, 核仁大而明显, 线粒体数目多, 多分布在细胞核、内质网和狄氏窦周围。饥饿后, 侧囊乳突变低矮, 平均高度700?m, 乳突上黏膜变薄, 逐渐退缩, 次级突起顶端露出了尖刺状的角质刺; 肝细胞体积缩小, 核变小, 细胞器数目减少, 线粒体水肿, 粗面内质网数量显著降低, 脂滴数量降低, 这是银鲳幼鱼对饥饿的生理性防御。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补肺养心汤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4 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予以螺内酯、呋塞米、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肺养心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心悸、气短、胸胁作痛)积分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11%(40/47),高于对照组的63.83%(3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悸、气短、胸胁作痛等中医证候积分及LVEDD、LVES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LVE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补肺养心汤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6.
37.
杨阳  宁超  王亚军 《海洋与湖沼》2023,54(2):550-558
胰岛素(Insulin, Ins)作为动物体内最保守的小分子蛋白,是调控血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重要激素,同时也对卵生动物的卵黄合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鱼类中研究相对较少。为探讨银鲳胰岛素对卵黄合成的影响,从转录组数据中获得了银鲳3个胰岛素insulin(ins)、insulin-like(ins-like)和insulin-2(ins-2)基因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银鲳3个胰岛素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胰岛素基因的典型特征,包含NH-2端分泌的信号肽和由B链、C链和A链组成的IIGF。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哺乳类ins单独为一簇,鱼类ins和ins-2成一簇及鱼类ins-like单独成一簇。组织表达特征分析表明,银鲳胰岛素家族3个基因ins、ins-2和ins-like在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但是不同组织的3个基因表达水平不相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银鲳肝脏和卵巢组织中3个胰岛素基因和3个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tg)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银鲳ins和vtg基因在肝脏和卵巢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从Ⅱ期至Ⅳ期肝脏和卵巢中逐渐升高,并在Ⅳ期达到最高值,从Ⅳ期至...  相似文献   
38.
营养素对鱼类脂肪肝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营养性脂肪肝的病理特征与诱病因素,特别是饲料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素组配不平衡对鱼类脂肪肝病变的诱导作用。并对鱼类肝脏脂肪积累和转运的调节机制进行阐述,指出肝脏脂肪主要来自对饲料中脂肪的直接吸收以及饲料中过量蛋白质和糖类的转化合成,过多的脂肪累积于肝脏中则引起肝脏代谢紊乱。作为脂类载体,脂蛋白将脂肪转运出肝脏,然后再转运至其他组织中再利用或在脂肪组织中储存。介绍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胆碱、甜菜碱和肉碱等抗脂肪肝物质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效果。最后指出通过平衡营养组成和调控肝脏中脂肪的来源与去路,可望实现对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9.
超声与16层螺旋CT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和16层螺旋CT进行小肝癌联合诊断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高质量扫描模式的16层螺旋CT对18例小肝癌和17例肝脏良性小肿瘤进行对照诊断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结果:大部分肝脏良恶性小肿瘤在超声图像上有其典型的特征,与CT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的有小肝癌14例和良性小肿瘤15例。但,超声诊断怀疑为血管瘤1例和增生结节3例,CT和病理诊断为小肝癌;超声误诊为小肝癌2例而CT和病理均诊断为硬化结节1例,另1例CT诊断与超声相符,但病理确证后为炎性假瘤。结论:超声是肝脏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对肝脏良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一些不典型病例还需16层螺旋CT和病理检查以做出进一步的定性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二者联合诊断能提高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0.
亚致死剂量铜对文昌鱼和玫瑰无须钯的组织病理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静水实验法测试研究了重金属Cu^2+对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和玫瑰无须喜巴(Puntius conchonius)的急性致死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u^2+对文昌鱼和玫瑰无须喜巴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61,0.373,0.261,0.211mg/L及0.976,0.783,0.562,0.473mg/L,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1和0.047mg/L。亚急性毒性实验中,文昌鱼和玫瑰无须喜巴分别用浓度为20%和30%的96h LC50的Cu^2+处理。不同器官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过量Cu^2+对玫瑰无须喜巴的鳃、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毒害,对文昌鱼鳃和肝盲囊细胞也产生了严重的毒害,表现为细胞空泡化等明显的结构破坏。实验结果显示文昌鱼的肝盲囊和脊椎动物的肝脏一样,也是受过量铜显著毒害的主要靶器官器官。因此,文昌鱼的肝盲囊至少在经受过量Cu^2+毒害方面与脊椎动物肝脏具有相似性,从生理功能方面为类文昌鱼祖先的盲囊(digestive caecum)是脊椎动物肝脏的前体这一假说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