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4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测绘学   374篇
大气科学   833篇
地球物理   349篇
地质学   468篇
海洋学   539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QuikSCAT风场在台风风暴潮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务化风暴潮计算中多采用模型风场的算法来给出风暴潮强迫场。最大风速半径是模型风场最难确定的参数之一。利用QuikSCAT卫星风场数据拟合台风最大风速半径是确定该参数的有效方法。将拟合得到的最大风速半径代入模型风场计算风暴潮的驱动场,模拟的沿岸风暴增水与实况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992.
为应用风廓线雷达监测降水天气,通过对2006年南京地区一次春季降雨过程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和自动站雨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统计,研究了降水发生、维持和消亡期间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变化特征,分析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速度谱宽与降雨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降雨临近时,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廓线上的空洞逐渐消失,当降雨结束时空洞再次出现,且伴随着低空急流的出现降水明显增强。随着降雨的发生,风廓线雷达产品的垂直速度、速度谱宽和折射率结构常数值均明显增大。整个降水期间,550 m高度层以下的垂直速度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450-950 m高度层之间的速度谱宽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可见垂直速度、速度谱宽的变化与降水强度关系密切;当垂直负速度变小或速度谱宽变大时,降水增强的可能性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速度谱宽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为风廓线雷达应用于降雨天气的监测。  相似文献   
993.
采用二维逻辑冈贝尔分布,基于工程使用期和危险率,提出海洋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海洋环境要素(风速和波高)联合重现期的确定方法,并且以某海区资料为例,介绍基于危险率分析的风浪联合重现期分析过程.通过此例,在考虑工程使用期和危险率的基础上进行联合重现期的计算使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过程中重现期的选取更加合理,安全性以及投资建造成本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994.
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Landsat TM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取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和土地类型空间格局重心4种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在GIS支持下定量地分析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方向、程度、时空格局差异和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987-1995年天津港的建设处于改革开发之后的探索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程度不高;1995-2003年天津港稳步拓展,港口区域建设用地向北迅速扩张;2003-2010年天津港步入以港区外迁为特征的专业化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20多年来,天津港在空间形态上呈现沿海岸线先向北向陆,后向南向海的扩张模式,侵占水田、滩涂和填海造陆是天津港港口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途径,同时区域还存在大量非理性的圈海养殖和围海造田现象。研究认为港口专业化发展、宏观和微观政策,以及个体目标驱动是影响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关注生态、经济与区域的和谐发展,通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以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对于充分认识港口发展规律,保护宝贵的港口岸线资源和合理规划港口区域土地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MYJ和YSU方案对WRF边界层气象要素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中两种大气边界层方案(MYJ,YSU)对沈阳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模拟的影响,重点分析温度层结、低层风场、边界层高度等对污染物扩散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和观测数据的比对表明WRF基本能够模拟出温度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但模拟风速偏大.YSU方案由于模拟的边界层顶卷挟和边界层内混合作用较强,夜间接地逆温强度低于MYJ方案,逆温维持时间比MYJ方案短4小时,同时模拟边界层高度也高于MYJ方案,有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边界层高度的3种计算方法中,湍流动能方法计算的边界层高度最高,Richardson数方法次之,位温方法得到的高度最低.Richardson数方法对临界值的选取较敏感.  相似文献   
996.
2006年7月19-24日,东北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冷涡发展导致强降水的过程.对这次东北冷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该东北冷涡的维持和发展与冷涡东部阻塞高压的建立与消亡有关.本文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将东北冷涡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借助调和-余弦谱展开方法,对东北冷涡各阶段850 hPa水平风和水汽通量进行无辐散和无旋转分量分解,分析各阶段无旋转风动能和无辐散风动能之间的能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分解得到的无辐散风及其水汽通量清楚地展现出了东北冷涡的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通道及水汽来源,而从无旋转风及其水汽通量上则可以直观地看到冷涡低层的中小尺度风场及水汽辐合辐散区,为分析东北冷涡内部对流提供帮助.东北冷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水汽来源有所不同,初始阶段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地区,发展阶段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而到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水汽输送通道被破坏,冷涡的水汽供应大大减少,与同时期暴雨减弱一致.同时,无旋转风辐合强值区和无旋转风水汽通量大值区的重合区域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表现为重合区与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黑体辐射温度)强对流云带的形状和位置对应良好,与降水落区也较为一致,可为预报东北冷涡引发的强降水落区这一预报难点问题提供参考.从动能转化上看,无旋转风和无辐散风的动能转化项能很好地反映东北冷涡整个生命史过程中各阶段强度的变化特点,对冷涡强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林晓星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0):3477-3484
本文在考察分析原有的低纬度化极阻尼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原有阻尼因子的改造方法,即提出变频双向阻尼因子,改造后的阻尼因子不仅考虑了对振幅的压制,并兼顾了对相位谱的改造,同时还增加了频率控制因子.通过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检验,表明在低纬度地区,特别是在极低纬度地区,变频双向阻尼方法的化极结果能更有效地突出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998.
????????????????????????????????????????????????????????????????????????????????????????????????????????  相似文献   
999.
利用32位微处理器控制Σ-Δ型模数转换器ADS1248,实现了MEMS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电压信号的模数转换,采集到的地震信号满足强震数据采集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Models of the two aeolian processes (saltation and sandblasting) that lead to emission of fine dust particles (PM20) by wind eros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have been combined to form the so-called ‘Dust Production Model’ (DPM). In this model, the size dependent binding energies of PM20 embedded within the wind-erodible loose soil aggregates or in the soil surface itself are key input parameters. Indeed, their values cond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nsity of emissions and their initial size distribution. Previous comparisons of vertical mass fluxes measured on-field with the model predictions suggest that these energies might b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soil texture and also probably composition. Because this would greatly facilitate application of the DPM at regional or global sca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check experimentally the veracity of this result. The strategy that has been designed for this has involved selecting four natural soil samples collected in various source areas of the world and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textures and compositions. Then, these soil samples have been used to perform carefully controlled wind erosion simulations in a wind tunnel. During the experiments, which were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wind speeds with each soil, the horizontal flux (Fh) of saltating soil aggregates has been monitored. At the same time, number concentrations (Ci) of PM20 released by the sandblasting process were recorded in the 6 size classes of an optical size analyzer. Thus, the efficiency of the sandblasting proces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Ci to Fh) could be determined for each of these size classe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similar saltation conditions shows that for the four tested soils, and within the range of contents in clay and other components favoring aggregation (mostly organic matter and carbonates), the influence of soil composition and texture on binding energies of the PM20 particles within soil aggregates is at best a second order effect that can be neglected in large scale modeling of wind erosion by the D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