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分析了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依据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建议 :1.在企业分配领域 ,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 ,鼓励体制创新 ,推进技术股份化。 2 .在政府分配领域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与其科技发展对经济贡献增长率挂钩 ,科技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税源经济吻合 ,营造科技奖励的软环境。 3.在社会分配领域 ,充分发挥技术评估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 ,对进入技术市场的技术的成熟度和科技含量进行有效的测试和监管 ,保证技术商品的品质 ;技术交易当事人应具诚信态度和法制观念 ;重视中介的作用 ,把技术市场搞活。  相似文献   
62.
浑太流域降水极值的统计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浑太流域1966-2006年73个雨量站的日降水资料,建立了逐站年最大日降水量(AnnualMaximum,AM)序列和汛期4-9月日降水量<1.27mm.d-1的最长持续干旱天数(Munger Index,MI)序列,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广义极值(General Extreme Value,GEV)分布、广义帕雷托(General Pareto,GP)分布、韦布尔(Weibull,WB)分布、约翰逊SB(Jonhson SB,J-SB)分布、Burr分布和对数逻辑(Log-Logistic,L-LG)分布等6种极值分布函数对AM和MI序列进行了逐站分布拟合,结果表明,广泛应用的GEV分布整体拟合程度最好,有50个测站的KS检验统计量Dn<0.09,而未曾推广使用的Burr分布的拟合效果也非常好,有36个测站Dn<0.09。用GEV分布对50年一遇的AM和MI进行了估算,发现流域中心地区极端强降水和极端干旱的程度较高,分别为>208mm.d-1和>47d。  相似文献   
63.
江苏省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买苗  火焰  曾燕  俞亚勋 《气象科学》2012,32(3):269-274
利用江苏省淮安、南京、吕泗3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资料和70个气象站的月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全省各地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分布,指出江苏省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分布特征是冬少夏多,春秋适量;太阳总辐射区域分布是北多南少;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下旬—8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上旬出现一个相对低谷阶段,恰好与江淮梅雨期多阴雨天气相对应。本文的结论为江苏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In this paper, a novel algorithm for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retrieval with a 1 km spatial resolution over land is presented using the Advanced Along Track Scanning Radiometer (AATSR) dual-view capability at 0.55, 0.66 and 0.87 μ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BRDF) model, a product of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The BR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surface, i.e. prior input parameters for this algorithm, are computed by extracti...  相似文献   
65.
东胜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东胜区主要污染源排放情况以及2005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每日SO2、NO2、PM10浓度监测值和2005-2007年SO2、NO2、PM10平均值,分析了东胜区主要污染类型、污染物来源以及东胜区近3年SO2、NO2、PM10监测值日、月、季、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了消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6.
Preferences by the Japa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of three mesoscale environments within a river unit (pools, riffles and run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freshwater river by pot fishing and hand-net collecting during the fall. In addition, E. japonica’s life modes during each growth stage were elucidated by comparing data obtained by hand-net collecting into three size groups (20 mm < CW, 20 mm ≤ CW < 40 mm, and 40 mm ≤ CW). Both the number of crabs caught per pot and per 10 m stretch sampled along the river by hand-net collecting indicated that mean catch values varied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runs < pools < riffles, and that this variation was large in riffles and small in pools and runs. Only large crabs of 40 mm ≤ CW could be collected by pot fishing; in contrast, small juveniles were only caught by hand-net collecting. Results of the hand-net collecting indicated that small juveniles (CW < 20 mm) preferred to be in riffles, while the mid-size class crabs (20 – 40 mm CW) presence in the riffles decreased and once they became adults (40 mm ≤ CW) they chose to be in pools. In all size classes, runs were not a preferred choi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mall juveniles are oriented by their positive rheotaxis. Their movement is probably affected by flow regimes, creating large variations in their density in the riffles. In contrast, adults can freely move within a stream unit and use pools as their resting site, thus they are steadily captured in large numbers with a small variation in the pools by pot fishing. However, the adults can actively wander around riffles and runs, searching for animal food, and are attracted to the riffles by bait odors depending on the water flow. Therefore, the most effective catching method is to set the pots in riffles when the river is swollen.  相似文献   
67.
为了研究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活动对其周边地表水系形态及其发育特征的影响,本文基于DEM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郯庐断裂带构造运动特征,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周边水系的几何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对区内地表水系产生错动影响。受郯庐断裂三叠纪到白垩纪期间左旋走滑运动影响,两条二级水系在大别山区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郯庐主干断裂及次级断裂时与断裂呈近似直角相交并发生左旋错动。大别山地区的皖河流域与华阳河流域水系受郯庐断裂第四纪以来逆右行平移运动影响流向由东南向同步大幅度拐向南西,表现为右旋扭错;巢湖流域水系受五河—合肥断裂和石门山断裂影响也出现了右旋位错。此外,受郯庐断裂带构造运动形成的合肥盆地和地堑式嘉山盆地的影响,池河的主河道沿合肥盆地东侧的沉降带和石门山断裂与嘉庐断裂之间的嘉山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68.
非洲Muglad多旋回陆内被动裂谷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洲Muglad盆地经历多旋回陆内被动裂谷发育与叠合演化历史,具有不同于主动裂谷盆地、单旋回被动裂谷盆地以及跨越多个变革期的叠合盆地的演化特征。本文采用叠合盆地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盆地演化过程中关键构造事件识别、盆地演化阶段划分,恢复和重建了各阶段原型盆地;基于不同期次裂谷作用发育程度、叠加过程及叠加方式的时空差异性,划分了不同凹陷的叠合类型,建立了不同叠合类型凹陷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受冈瓦纳大陆裂解、非洲大陆周缘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张裂等构造事件的影响,该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Abu Gabra组(简称AG组,下同)沉积期、晚白垩世Darfur群沉积期以及新生代Nayil-Tendi组沉积期三大同裂谷作用阶段。早白垩世盆地原型为多个地堑及半地堑分隔式分布,为与大西洋张开有关的伸展应力场作用产物;晚白垩世Darfur群沉积时期盆地原型为地堑及半地堑继承发育,但沉积中心东移,为与印度洋张开有关的伸展应力场作用产物;新生代Nayil-Tendi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主要为发育在Kaikang坳陷的地堑、半地堑,为与红海张开有关的伸展应力场作用所致。依据三期裂谷作用在各凹陷的发育程度差异及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的不同,将各凹陷裂谷叠合方式划分为早断型、继承型与活动型三种类型。其中,早断型以Sufyan凹陷最为典型,其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具有"强-弱-更弱"特征;继承型以Fula凹陷最为典型,其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具有"强-较强-弱"特征,而活动型以Kaikang坳陷最为典型,其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具有"强-强-较强"的特征。三期裂谷作用在各凹陷内时空叠合差异控制了各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的不同,早断型凹陷成藏组合以下部成藏组合为主,继承型则以中部成藏组合为主,而活动型凹陷则以上部成藏组合为主。这些多期叠加型被动裂谷盆地研究成果丰富了全球裂谷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的认识,深化了该类裂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对于指导下一步勘探部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9.
本文总结了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的关系,探讨了该区域土壤中硒的来源及富集影响因素,提出珠三角地区土壤富硒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类强烈化学风化和富集改造的结果,土壤富硒作用的实质是杂质元素从成土母质中大量活化并分离移出,从而使硒元素发生相对富集的过程。本文对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富集规律的总结显示该地区硒资源具有巨大潜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富硒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讨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文章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对保护区海域的石油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表层水体石油类含量为0.003~0.066mg/L,平均含量为0.015mg/L,平均污染指数为0.30,保护区水体中的石油类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保护区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为3.0~54.8mg/kg,平均值为11.109mg/kg,符合海洋沉积物第一类质量标准。保护区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是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变化更大。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保护区水体中石油类的主要来源是保护区社区小型渔船航行排放的石油类,以及保护区周边渔船在航行过程排放的石油类扩散到保护区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