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395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565篇
海洋学   1321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层序地层学方法标志着沉积地质学最新的一次革命,作为多学科的方法融合,它把自源作用(来自沉积体系内部)和异源作用(来自沉积体系外部)分析,形成了统一模式来解释沉积盆地的演化和地层结构,并在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对于减少储层预测风险尤其有效。深水湖盆沉积砂体主要有三角洲前缘向深水斜坡的进积砂体、重力流砂体包括浊积水道砂体、浊积扇砂体和碎屑流砂体。非水道化的浊积砂体分布与盆地坡度、体系域演化密切相关,高坡度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向深水斜坡的滑塌浊积砂体,其他地区在湖侵早期和湖退晚期发育非水道化的湖底扇浊积砂体。层序体系域结构的重建和沉积机理的分析大大提高了沉积砂体的预测精度,减少储层预测风险。这些沉积砂体孔隙度低,渗透率也低,薄片观察发现极细砂为主。分选性中等,磨圆度次棱角状。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和石英岩岩屑,少许长石,另见方解石碎屑。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他们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层,可以成为裂缝性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92.
韩文明 《沉积学报》2013,31(4):699-705
本文针对深水储层预测中的两个隐蔽而且关键的问题,即电测曲线无法识别深海-半深海泥与深水重力流沉积泥岩,以及深水重力流沉积体内部砂岩和泥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非常接近,常规测井与地震联合预测方法无法描述深水重力流沉积体内部砂岩特征,作者提出了新的深水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常规地震属性能够清楚识别和刻画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的优点,首先提出深水沉积研究面-线-点的新思路。第一步从地震资料入手,自下而上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确定不同时期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的平面分布,建立深水沉积模式;第二步创新多元井震精确时深标定法解决了深海泥和深水重力流沉积泥无法进行电性区分的问题,即将地震剖面上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的顶底时间界面通过合成记录标到测井曲线上,进行单井相研究、沉积单元划分和不同沉积微相单元钻井砂地比的精确计算等基础工作;最后优选地震属性,拟合出不同沉积微相单元地震属性和砂地比的最佳关系公式。进而将深水重力流沉积体地震属性平面图按不同的沉积微相单元转化成该沉积体的砂地比平面图,实现对整个深水沉积体系砂体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993.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和10种岩相组合,其中单期砂层顶部常含漂浮状砾石,形态多变、内外源均有。本区块状砂岩成分成熟度差,结构成熟度不稳定,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反映了3种搬运过程:多流体改造型、三角洲前缘继承型和混杂快速冻结型。成因分析认为,块状砂岩以砂质碎屑流搬运为主,真正碎屑流和颗粒流次之,并见部分砂质滑塌成因;常与浊流、泥流、泥质滑塌沉积伴生,发育5种相序组合,其中砂质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泥流组合最常见。高密度流体内沉积物浓度分层与特殊的流速剖面共同控制下塑性层流与牛顿紊流间的界面控制了漂浮状砾石搬运和沉积。最后,建立了陡坡带外源型、陡坡带内源型和缓坡地内源型深水沉积过程及块状砂岩发育模式,为断陷盆地深水沉积砂岩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4.
结合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水上勘探工程实例,对深水湍急河流段的水上勘探施工工艺和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总结,同时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钻探平台准确抛锚定位、固定,护孔套管的固定,护孔套管弯曲、变形、断裂,水位涨、落,护孔套管的伸缩等4大技术难点问题,利用现场现有条件,在保证工期和充分降低成本的情况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处理措施,大大降低了钻探成本,顺利完成了钻探施工任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95.
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白云凹陷沉积充填演化模式及其展布规律。由于受重大构造事件、气候、物源供给、古地理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白云凹陷形成了独特的三层结构及多类型盆地叠置的沉积体系,其对深水油气形成及其分布富集特征等均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综合分析了白云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深水扇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的成因耦合关系。白云凹陷深水扇圈闭成藏的烃源应以恩平组烃源岩的贡献为主,凹陷主体应以深水扇储层及其形成的各种圈闭为目标,周边以23.8Ma以前的浅水砂岩储层及其大型披覆构造为勘探重点,以期获得深水油气勘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水、沙、盐交换,于夏、秋两季在长江口九段沙一典型潮沟的固定点利用OBS-3A和ADP-XR进行了水深、浊度、盐度、流速流向剖面和回声强度观测。结果表明:(1)夏季大潮、冬季中-大潮、冬季小潮的潮周期垂向平均流速分别为26.5、15.9和8.4cm/s,夏、冬季观测到的最大流速分别为84cm/s和35cm/s。(2)夏季盐度变化范围为0.65—4.91,平均盐度2.14;冬季盐度变化范围为3.5—10.3,中-大潮和小潮平均盐度分别为6.26和7.98。(3)高悬沙浓度出现在涨潮初期和部分落潮末期的低水位阶段;涨潮阶段的平均悬沙浓度是落潮阶段的1.11—7.0倍。(4)涨、落潮阶段的水体和盐输运量大体上趋于平衡;(5)无论是冬夏季或大小潮,潮沟在潮周期内的净输沙方向均指向陆,即落潮输沙量小于涨潮输沙量(平均小40%);平均每个潮周期内净输沙量为6102kg,结合潮盆面积推算的潮周期沉积速率为0.0112mm/tide,或8.2mm/a。  相似文献   
997.
王亚  何青  沈健 《海洋学报》2014,36(1):48-55
利用水龄理论的新方法,借助环境水动力学模型定量讨论了多年平均径流条件下长江河口径流和潮汐作用对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影响。研究给出了长江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时空格局:多年平均流量条件下,水流从徐六泾输出至河口(122.5°E)大约需要24d,南、北槽分流口以上河段水流输运时间主要由径流控制,水流输运时间为8d,向下至拦门沙滩顶水域由径流和潮汐共同控制,水龄为16d,说明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水流输运速度较上下游为慢,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最大浑浊带区域水动力的特征;长江河口水流输运时间存在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底层相差最大值可达6d。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长江河口的潮汐作用是影响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关键要素,河口巨大的进潮量增强河口水流交换能力并减小水流输运时间,从而显著影响随水体运动的物质输运格局。水流输运时间研究,不仅可以成功应用于河口水动力环境的量化研究,而且可以为泥沙输运及污染物输运等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声学地层剖面野外数据采集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国内几款通用的声学地层剖面野外数据采集商业软件,分析探讨了国外软件在数据采集与存储中存在的几个关键缺陷,如GPS滞后、强能量反射同相轴相位与极性改变、深水数据采集存储等严重缺陷。为解决上述缺陷,作者以ChirpⅢ硬件系统为基础,分析国外商业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自主研发,提出了解决这些缺陷的方法。经野外实际工作测试,证实了文中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9.
蒋玫  李磊  沈新强  全为民 《海洋学报》2014,36(6):131-137
根据2010—2011年春夏季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仔稚鱼生态调查,应用单元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夏季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4个航次调查共获得27个种类的仔稚鱼,隶属5目14科。优势种类主要包括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鮻Liza haematocheil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黄鳍刺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等。Shannon-Weaver指数(H′)在调查周期内的波动幅度较大,且2011年明显低于2010年。仔稚鱼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春季年间较夏季年间差异性显著。调查区夏季群落结构年间相似性不高,春季群落结构格局年际变化则较明显。聚类分析表明,春夏季长江河口近岸水域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站位组,分别对应于长江河口淡水水域和长江口咸水水域。淡水水域组群落和咸水水域组群落总丰度与盐度相关性较高。表明盐度可能是造成长江河口仔稚鱼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Dissolved selenium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as determined by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to elucidate the source, behavior in estuary,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and biological role. In surface water, Se(IV) concentration ranged 0.05–1.14 nmol/L and Se(VI) concentration varied 0.01–1.20 nmol/L, with the means of 0.76 and 0.49 nmol/L, respectively. In bottom water, Se(IV) content varied 0.03–0.27 nmol/L and Se(VI) content ranged 0.04–0.85 nmol/L, with the averages of 0.10 and 0.40 nmol/L, respectively. High level of Se(IV) was observed near the shore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towards the open sea, suggesting the continental input from the adjacent rivers. Large value of Se(VI) was found in bottom water, reflecting the release from suspended sediment. Besides, high value appeared in the same latitud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Hangzhou Bay illustrated the effect of lateral mixing and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selenium. Se(VI), more soluble, occupied higher percentage in aqueous environment. The presence of Se(IV) resulted from the degradation of residue and the reduction of Se(VI)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to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erial(SPM)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depth indicated that Se(IV) tended to be released from the high density particulate matter. Instead, Se(VI) cont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 to SPM since it generally formed inner-sphere complex to iron hydroxide. Se(IV) content negatively varied to salinity and largely depended on the freshwater dilution and physical mixing. While, Se(VI) level deviated from the dilution line due to the in situ biogeochemical process such as removal via phytoplankton uptake and inputs via organic matter regeneration. As the essential element, Se(IV) was confirmed more bioavailable to phytoplankton growth than Se(VI), and moreover, seemed to be more related to phosphorus than to nitro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