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8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821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2298篇
海洋学   32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喀拉海薄饼状铁锰结核中主要由钠水锰矿(布塞尔矿-1)组成的含铁层和主要由似细菌状原生氢氧化铁颗粒形成的含铁层互层。在研究这些浅海成岩结核的矿物学,结晶化学和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它们形成于度层水活动性的周期性变化,妈海底沉积物堆积及其被底流冲刷交替出现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22.
刍论大连湾底质地化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987年的调查资料,总结阐述了大连湾底质地化环境诸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法,通过多元回归计算求得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经过综合因素分析,得出了大连湾氧化还原环境分区、还原环境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3.
用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学确定夏威夷考爱岛以北200英里,舒曼海山铁锰结壳内不同层次的年龄和生长速率.这项工作是利用不同地球化学指示物重现结壳古海洋历史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4.
太平洋西北部海山的玄武岩,Fe—Mn结核和结壳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比分析采自太平洋西北部海山的玄武质岩石、Fe-Mn结核和结的物质成分原基础上,查明了基性岩类和空间上与其相关的Fe-Mn形成物相似的化学成分特征,提出了在结核和当地玄武质基岩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的设想,它决定于来自玄武岩的一系列元素参与了结核和结壳的形成。这些元素是在玄武岩经受海底风化过程中进入底层水和沉积物,又从 介质进入水成Fe-Mn形成物。  相似文献   
25.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26.
27.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铁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三个柱状沉积物岩芯的铁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变化、元素的相关性及组合特征,铁族元素与主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并据此进行了地层划分。沉积物有4种来源:海底火山源、生物源、自生源和陆源。海底火山物质提供了较多的铁族元素,相形之下,自生沉积作用较弱。元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温暖期和晚更新世寒冷期铁族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尤以Mn和亲生物(Ca)元素对气候的反映灵敏。WP_2孔和WP_(40)孔铁族元素特征相似,与WP_1孔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8.
鲍根德 《海洋与湖沼》1990,21(4):364-373
通过对太平洋北部26个站位结核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结果与相对应的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及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结核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可明显的分为三组:Cu, Zn, Ni为Mn组(第一组),Pb, Co为Fe组(第二组),Cr为第三组;不同组元素的来源明显的不同,但随着结核所处的沉积环境以及生物作用的强度不同,同组元素的来源又有差异,这可能导致形成的结核类型不同。从而本文提出,太平洋结核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沉积机制或生物机制,而是包括上述机制在内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29.
南海深海铁锰微粒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0.
太平洋西南部铁锰矿化的矿物学特征A.H.Kan等在对克马德克和新赫布里底岛弧—海沟构造系不同地貌构造的地质采样过程中(1990年科学考察船“AHecMHoB院士”号第17航次),在一系列测站上采集到不同的铁锰形成物(MO)。详细研究这些形成物具有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