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1.
日本七鳃鳗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越  李庆伟 《海洋科学》2012,36(1):23-29
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探讨类淋巴细胞原代培养条件。采用Wright氏和Giemsa氏染色法对日本七鳃鳗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显微观察,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高纯度的七鳃鳗类淋巴细胞。经条件优化后确定最适培养液L15+20%FBS(5%七鳃鳗血清)+0.46%NaCl,在18℃,pH 6.8-7.0的条件下对日本七鳃鳗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大多数类淋巴细胞半贴壁生长,细胞状态较好,最长可以存活近一个月。类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日本七鳃鳗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2.
驼背鲈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和改良的血涂片染色法两种方式,通过光镜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血涂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驼背鲈的血涂片中可区分出6种细胞--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偶尔可见到分裂的红细胞、分裂的血栓细胞、核影红细胞和...  相似文献   
23.
日本蟳血细胞及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蝠(Charybdisjaponica)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了各类血细胞的大小、数量比例及功能,并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及饥饿状态的日本蝽血清主要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日本蝠血细胞可分为4种类型,从小到大依次为: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其核质比分别为:53.23%、33.64%...  相似文献   
24.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每月中旬分别从青岛和威海两地区采集人工养殖和野生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采集的扇贝经壳长测量后,于闭壳肌血窦中取血,离心,重悬,超声波破碎后制得血细胞破碎液。从抗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与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均能结合,并能与血细胞多个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中的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将血细胞破碎液包被于酶标板孔中,经一抗、二抗孵育后,显色读数,分析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壳长均由3月的2 cm左右增长到了次年1月的7 cm以上,其中4~7月增长较快,而8~1月相对缓慢。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血细胞数量于3~6月间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月达到最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并于8或9月达到最低值,此后10~1月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3~6月的水平。结论认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在两地区、两扇贝品种间差别不大;但3~6月栉孔扇贝生长较快,血细胞数量相对高;而8~10月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其血细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25.
4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及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经核型分析,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核型一样,2n=48=4m 6sm 4st 34t,NF=62;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一样,2n=48=48t,NF=48。由染色体数目2n=48可知,4种石斑鱼在鱼类系统中划分为高位类;由核型组成不同,可以将4种石斑鱼分为两大类: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属于一大类;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属于另一大类。此外,按总臂数多少来分,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为特化类群: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26.
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尾胡椒鲷血细胞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血涂片中可分辨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与血栓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的比例最高,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椭圆形,表面光滑,无突起:而各种白细胞为圆形,细胞表面不平,具有各种突起,提示白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还见到红细胞、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  相似文献   
27.
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光镜观察显示,牙鲆外周血中包括六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 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单核细 胞的体积最大;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此外,还可见到 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说明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经直接分裂产生。电镜研究结果表明, 牙鲆红细胞的细胞质均匀,有少量线粒体和囊泡以及大量的极细颗粒;淋巴细胞核大且中位 、胞质中含较多的游离核糖体,胞体具有短伪足;单核细胞的核偏位且形态不规则,胞质中 有内吞泡和较多的细胞器;颗粒白细胞可根据颗粒的不同形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同时,对牙鲆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
鲎血细胞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酸抽提法和Sephadex G-50凝胶层析从鲎血细胞中分离出含有一低分子量组分的提取物,SDS-PAGE显示一条区带。提取物可以抑制内毒素诱导的鲎试剂(TAL)反应,抑制金色葡萄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并发现25mg/L的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贝类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和非我识别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贝类在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近年来频发的大规模病害严重阻碍了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从生理、病理、种质、营养、生态等各方面对防治贝类病害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从贝类免疫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前人尚涉足较少 ,逐渐成为贝类病害研究的热点之一。贝类没有免疫球蛋白以及淋巴系细胞 ,因此缺乏获得性免疫 (acquiredimmunity或adaptiveimmunity) ,其免疫防御功能依赖于天然免疫 (innateimmunity)的有关机制。这些免疫防御机制主要由贝类的血细胞来行使。目前关…  相似文献   
30.
对栉孔扇贝分别注射硒化卡拉胶和酵母葡聚糖后,采用生化方法,于1h,15h和30h分别测定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2种参与免疫防御的水解酶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注射硒化卡拉胶后,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ACP活力在1h和30h时均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酶活力也均在1和30h时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酵母葡聚糖后,ACP活力在1h,15h和30h时均为实验组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溶菌酶活力则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硒化卡拉胶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ACP和溶菌酶的活力均有增强作用,而酵母葡聚糖仅对其ACP活力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