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4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潘响亮  邓伟  张道勇 《地理科学》2003,23(6):740-745
磷脂脂肪酸(PLFA)是研究地下水微生物生态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比基于培养基的传统方法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样品中的PLFA总量可以通过转换因子估算地下水微生物的生物量,但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和环境的物理变化都是潜在的误差来源,以传统微生物技术互补和选择合适的转换因子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PLFA还可以被用来指示地下水微生物在各种环境压力下的生理状态;用特定的PLFA生物标志物、PLFA的组成模式、指纹技术来描述地下水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变化特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微生物PLFA的重叠、背景值的干扰和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以PLFA技术为主导,借助于数学统计方法,结合传统微生物技术、核酸鉴定、同位素示踪等多种技术可望有效地消除各种干扰因子,从而揭示完整的地下水微生物的生理生态,为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著下降、前仔鱼期又显著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著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3.
盐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泌阳凹陷碱性盐湖相、舞阳凹陷盐湖相、襄城凹陷膏盐湖相、南阳凹陷淡水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不同盐湖相的低熟原油的脂肪酸为丰度不同的饱和正构酸、不饱和正构酸、少量异构酸、类异戊二烯酸及脂肪酸乙酯系列化合物。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反映了原始有机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24.
海洋产油真菌的简便初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艳红  叶德赞 《台湾海峡》2010,29(1):128-134
选取分离自大洋、深海的28株酵母和143株霉菌,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尼罗红比较表观荧光强度的方法来筛选出酵母2株和霉菌7株,但菌体呈红色的酵母(17株)及菌丝为黑色的霉菌(28株)不适用于此法;通过单位DD鲫荧光强度的高低筛选出1株菌落为微红色的酵母,产油性能好于用第一种方法挑选出的2株酵母,且菌体颜色对结果并无影响,但只适合筛选酵母.通过上述2种方法筛选出高油脂菌株,大多来源于深海.  相似文献   
25.
研究采用现代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渤海银鲳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肌肉含水量76.22%,蛋白质16.76%,脂肪5.03%,灰分1.31%,无氮浸出物0.68%;肌肉组织中的18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亮氨酸居于第三位;肌肉组织中的主要脂肪酸排列顺序如下:C18:1(n97)C16:0C22:6n3C16:1n7C18:0,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23.32%~33.15%,单烯酸(MUFA)占22.49%~29.9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13.11%~22.50%,EPA和DHA之和占7.18%~10.08%。根据1973年FAO/WH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对银鲳肌肉进行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83,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  相似文献   
26.
对搭载在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中,太空飞行27d的雌性蒙古裸腹潘,与地面对照组进行生化组成比较,经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搭载诱变组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地面对照组,其中碳水化合物低于2.5倍多、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地面组;2.脂肪酸组成未发生变化,但脂肪酸的含量有存在不同差异,搭栽诱变组所含的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EPA含量高于地面组1.2%;DHA含量也略高于地面组.可见.经太空诱变的裸腹潘含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较全面,涵盖仔、稚、幼鱼各个期间所需的必须脂肪酸,这表明太空搭载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的诱变育种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7.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饲料中分别添加6种不同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对皱纹盘鲍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只鲍,壳长:(29.98±0.09)mm,体重:(3.42±0.02)g;在水温18~20 ℃的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2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摄食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组鲍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玉米淀粉组鲍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6∶0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8∶0含量在摄食糊精组鲍中最低;肌肉C18∶3n-3含量在摄食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组鲍中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肝胰脏C18∶3n-3含量则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最低;摄食糊精组鲍肌肉C20∶4n-6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摄食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肝胰脏C20∶4n-6含量显著低于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C22∶6n-3含量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显著低于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总体来说,皱纹盘鲍摄食结构相对简单的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能够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以淀粉为来源的多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使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8.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CS179, a unicellular marine microalga, is rich in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UFAs). Elongase and desaturase play a key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PUFAs. A new elongase gene, which encodes 322 amino acids, was identified via RT-PCR and 5′ and 3′ RACE. The sequence of the elongase gene was blast-searched in the NCBI GenBank and showed a similarity to those of the cryptosporidium. But the NJ-tree revealed that the N. oculata CS179 elongase clustered with those of the microalga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Ostreococcus tauri and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相似文献   
29.
以双齿围沙蚕、泥鳅、黄鲫、福寿螺4种不同饵料强化培育胴长(6.50±0.20)cm的曼氏无针乌贼,用曼氏无针乌贼肝脏和卵巢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亲体产卵量、卵径、卵子孵化率及其幼体成活率等指标来评价4种饵料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鲫组曼氏无针乌贼肝脏与卵巢中∑EAA、∑SEAA、∑EAA+SEAA、∑NEAA、∑AA含量在第一次卵巢成熟与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黄鲫组乌贼肝脏DHA/EPA在第一次卵巢成熟时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DHA、DHA/EPA、∑n3PUFA、∑n6PUFA、∑n3/n6PUFA都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乌贼第一次卵巢成熟卵巢DHA、∑n3PUFA、∑n6PUFA、∑n3/n6PUFA及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卵巢DHA、DHA/EPA、∑n3PUFA、∑n3/n6PUFA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第二次卵巢成熟时∑n6PUFA百分含量与沙蚕组无显著差异(P>0.05).产卵量多少顺序为黄鲫组>沙蚕组>泥鳅组>福寿螺组(P<0.05);孵化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福寿螺组>泥鳅组>沙蚕组(P<0.05);所产卵子平均直径大小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幼体成活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各指标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30.
脂肪肝病变在人工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非常普遍,本试验研究了大黄鱼脂肪肝的发生机制,为寻找解决大黄鱼脂肪肝的有效途径提供基础资料.试验鱼取自中国东海,养殖方式和饲料来源相同,根据肉眼和组织学观察分为正常肝脏、轻微脂肪肝和严重脂肪肝3类.分别测定了正常大黄鱼和具有脂肪肝症状的大黄鱼肝脏总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相应脂肪酸合成酶、抗氧化酶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大黄鱼脂肪肝症状严重程度增加,肝脏总脂饱和脂肪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上升(P<0.05).其中严重脂肪肝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比例较正常鱼分别降低了89%,79%和78%.严重脂肪肝大黄鱼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鱼(P<0.05);轻微脂肪肝鱼的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鱼(P<0.05);具有脂肪肝症状的大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正常鱼.丙二醛含量则随大黄鱼脂肪肝病变程度加剧而显著增加(P<0.05).通过分析认为,过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沉积在肝脏中,导致脂肪酸合成代谢发生紊乱,可能是造成大黄鱼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肝脏ARA含量大量减少使脂肪肝大黄鱼抗应激能力降低,而肝脏脂肪酸过氧化程度升高,进一步破坏肝脏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