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2 毫秒
31.
寻梦南湾湖     
南湾湖属于位于秦岭一昆仑东西复杂构造带之南亚带东延部分与淮阳山字型步弧两翼衔接地带。东西向构造在本区起控制和主导作用,地质土与南湾水库较密切的是片麻岩,片岩岩组和第四系松软组。水库坝址地层为震旦系,下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是—套浅变质岩系,石英云母片岩,铁质云母,炭质云母,其次为少量中生代晚期侵入的火山岩,第四系松软堆积物。  相似文献   
32.
根据中国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十余年来所钻探的探井中的微体古生物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该地区普遍缺失晚上新世地层,2)目前在少数探井深部所发现的零星海相微古化石应属再沉积分子,不能作为可靠的地层确认证据,3)从本区所有探井中所发现的孢粉化石组合面貌来看,尚不能支持本区存在着确切无疑的前渐新世地层。据微体化石及孢粉组合的综合研究,可明显划分出七个不同的生物层组合段。  相似文献   
33.
在程戈庄幅、铺集幅浅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中,对区内第四系采用地面调查与第四系钻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及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初步建立了地层格架,区内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于泉组、大埠组、大站组、黑土湖组、临沂组及沂河组6个组级地层单位;分析了各年代地层单位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开始了年代学研究,区内第...  相似文献   
34.
山东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山东东营凹陷郝科1等6口井的天文地层研究结果提出"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表中列出的是"国际地层表(2004)"、"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2000)"和0—65Ma期间天文偏心率405ka周期编号以及东营凹陷孔店组(顶部)至平原组各组的年龄以及东营凹陷新生代51Ma以来3个大的地层不整合:1)沙河街组二段下部,大约33.8—33.4Ma期间405ka周期振幅不明显、100ka周期较强,与南大西洋33.4—33.7Ma和热带太平洋33.6—33.7Ma期间沉积物中显著转折等特征可作对比;2)东营组-馆陶组界线上下,东营组三角洲顶面最后萎缩时间约为24.467Ma,推测由此至渐新世末(23.03Ma),大约近1.5Myr期间本区没有大的湖泊,而是冲积—河流相沉积,中新世初(23.03Ma)快速隆起,直到约18—16Ma开始馆下段的上部沉积,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形成大约持续5—7Myr;3)上新统-更新统界线上下,根据本区东辛2-4井古地磁和天文地层研究,测出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等4个极性时,求出2.546Ma—1.806Ma期间[明上(上)亚段顶]可能沉积并剥蚀过的地层厚度为129m;1.806—0.908Ma期间,因构造活动本区上升成为高山,第四系平一段底部形成了大的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35.
梁俊  薛重生  张旺生  陈于  张利华 《测绘科学》2007,32(5):152-153,113
利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对遥感影像的第四系地层进行了影像分割实验。经实验结果得出,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组合成的各种算子:高、低帽变换、滤波与阈值截取相结合的增强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元素,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就可以用形态学方法对第四系地层进行影像分割。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能够更有效地提取影像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的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形态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和将来的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6.
以牡丹江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对该区采集的24组第四系地下水样品中常规离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识别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均具有较强的离散性,阴离子平均浓度HCO3->SO42->Cl-,阳离子平均浓度Ca2+>Na+>Mg2+>K+,地下水整体为淡水,呈中性偏弱酸性,水化学类型以HCO3—Na·Ca型水为主;水中的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溶解,其中,Na+和K+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Ca2+和Mg2+主要受碳酸盐、硫酸盐和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作用共同控制,同时水中阳离子间存在一定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37.
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综合受控于构造、物源、海平面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其迁移演化与深水沉积体系发育关系密切。陆架边缘迁移规律及沉积物输送体制与深水砂体预测是当前国际地学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通过基于琼东南盆地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定量表征了第四系陆架边缘轨迹,识别了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中等角度上升型和高角度急剧上升型等3类陆架边缘轨迹类型。2.4 Ma以来,陆架边缘轨迹时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且具有侧向差异性:2.4~1.9 Ma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1.9~0.8 Ma西北部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东北部则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0.8 Ma至今西北部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东北部以高角度急剧上升型为主。琼东南盆地第四系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研究表明:当陆架边缘轨迹角0°<α<4°时,陆坡区峡谷规模较小且下切浅,深海平原区发育多期大型海底扇沉积,块体搬运沉积(MTDs)较少;当4°<α<35°时,陆坡区峡谷规模有所增加,深海平原区海底扇沉积与块体搬运沉积均有出现;当35°<α<90°时,陆坡区峡谷发育较少但下切深,深水平原区沉积以大型块体搬运沉积为主,海底扇几乎不发育。琼东南盆地更新世以来气温不断下降,以及东亚冬季风的显著增强,物源供给增强加之海平面的下降进而导致了西北部陆架边缘表现为进积特征;研究区东北部的断裂活动频繁以及物源供给弱,导致了研究区东北部陆坡推进距离远远小于研究区西北部且发育多期次块体搬运沉积物。以上认识对南海北部陆架边缘体系及深水扇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8.
王新娟  韩旭  许苗娟  孙颖  刘久荣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8-2022062038
利用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成果,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平谷北山山区侧向补给情况和中桥水源地地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岩溶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2+?Mg2+ 型;平谷北山山前基岩岩溶水侧向补给平原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地下水;通过D值估算得到中桥水源地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的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垂向降水入渗补给比例为57:43;中桥水源地基岩岩溶水接受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第四系孔隙水垂向越流补给比例为87:13。研究成果为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动力场数值模型的建设提供了关键参数,为区域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和有序回补涵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海南文昌地区第四系沉积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文昌市东部沿海一带是华南地区第四系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其分布受新生代晚期形成的新构造格局的控制。通过对第四系沉积物特征、粒度分析、重矿物锆石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进行年龄测定,并选用206Pb/238U年龄做谐和年龄频谱图。认为该区第四系松散沉积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物源。八所组与烟墩组的沉积物源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北海组的沉积物源区明显不同于八所组和烟墩组。这种物源的差异性可能直接导致了第四系成矿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0.
朱小三  钱荣毅  王永  董进  迟振卿  姚培毅 《地质学报》2015,89(12):2236-2249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