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81.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相似文献   
182.
根据1987~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丰度区的分布具夏季最向外海、冬季最靠近岸、其他两季居中的趋势,这与黑潮锋位的季节摆动趋势基本相一致;浮游桡足类丰度的较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尤其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域的近岸边缘侧,而在黑潮次表层水的主水体中,因溶解氧含量低等因素,其丰度一般均较低;浮游桡足类丰度垂直分布趋势为随水深增加而减低,生物本身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可能是局部区域产生异常分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3.
本文研究了舟山沿海两种笠藤壶(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japonica、鳞笠藤壶T.squamosasquamosa)个体的形态变异,分析了壳板形态与生境、潮区、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壳板形态的种间差别。壳口面积与基底面积之比值(Sa/SA)在各年龄组间变化较小,而壳口面积与个体容积之比值(Sa/V)随着藤壶年龄增加而减小,藤壶个体亦随年龄增加由矮圆锥形变陡。盖板各测值之比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变化不大,受环境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4.
根据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对渤海西南部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螅水母、栉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环境因子对小型水母丰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存在季节变化,全年调查共发现小型水母13种,11种水螅水母、2种栉水母;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4种、9种、7种和2种,丰度均值分别为30.74 ind./m3、30.78 ind./m3、12.08 ind./m3、0.57 ind./m3;优势种为嵊山秀氏水母(Sugiura chengshanense)、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优势种季节更替率平均为91.67%,呈现明显季节演替。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水温回升及适宜营养盐含量促进小型水母生长繁殖,夏季桡足类为小型水母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进其生长,秋季群落主要受盐度的影响。根...  相似文献   
185.
光合细菌对盐碱地池塘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研究了在低洼盐碱地池塘中光合细菌(PSB)施用后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光合细菌的施入,促进了浮游植物中蓝藻门、绿藻门、隐藻门、裸藻门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增长;硅藻门总体上有所下降,但小型种属增加;(2)光合细菌的施入,促进了浮游生物中枝角类、轮虫,尤其小型轮虫的增长,而桡足类和原生动物却表现出下降趋势;(3)浮游生物总体上表现为数量增加而生物量下降,但绝大部分种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浮游生物种类趋向于小型化,从而增加了鱼类有效的天然饵料,因而光合细菌的施入,可以调整并优化盐碱地池塘的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86.
对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浮游桡足类双刺镰状水蚤(Drepanopus bispinosus)种群生态进行了全年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水蚤为一年一代,其个体发育周期,雄性约为10~12个月,雌性约为12~18个月。种群密度随季节不同而差异较大,其成体高密度期约在6~9月份,幼体高密度期大约在11~12月份,主要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Ⅰ期的高密度期出现在1月份。该水蚤繁殖期大约从6月至翌年1月,期间出现两次生殖高峰,7~8月为前一高峰期,所出现的无节幼体受环境因子主要是湖中食物和含氧量不足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发育至桡足幼体Ⅰ期以上的阶段,后一高峰大约在10~12月,所出期的无节幼体能继续发育至桡足幼体各期直至成体。伯尔顿湖双刺镰状水蚤种群生态特征及其出现两次生殖高峰的现象,可能与该湖环境的季节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7.
188.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大。在海洋站位,每个站位出现的哲水蚤类为4-41种,近岸的站位出现的种数少,向远海逐渐增多。哲水蚤总丰度冬季为10-353个/m3,夏季为13-205个/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哲水蚤生物量干重冬季为0.80-33.39mg/m3,夏季为0.64-5.81mg/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种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威弗指数,冬季为0.80-4.39,夏季为2.12-4.66,在近岸较低,远海较大。优势度大于2%的种被认为是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狭额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tenuis)、弓角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达氏波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夏季的优势种(类)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狭额真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柱形宽水蚤(T.stylifera)、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这些种在各个站位占总丰度的15%-92%(平均为48%)。优势度大于5%的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狭额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各种的丰度(除狭额真哲水蚤外)从近岸向远海降低。在远海深水的站位,出现了热带暖水种乳点水蚤属的腹突乳点水蚤(Pleuromamma abdominalis)、瘦乳点水蚤(P.gracilis)和粗乳点水蚤(P.robusta)。哲水蚤目种丰富度、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优势种丰度从近岸到远海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桡足类群落从近岸到远海的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