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70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05× 105cysts/(m2·d),丰度为50.22%, 该时期以有性生殖产生的静止期孢囊为主;在赤潮盛期的8,9月初,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达到 2.01 ×106cysts/(m2·d),丰度为96.97%,此时期的孢囊多为营养细胞所形成的暂时性孢囊; 赤潮结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暂时性孢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平均日形成率为1.24×l07 cysts/( m2·d),丰度为99.53%。结果表明大亚湾丰富的孢囊是潜在的种源(Seed bed),2000年 的夏季、秋李持续高温(>25℃),台风减少及风力减弱等有利锥状斯氏藻的环境条件诱发孢 囊萌发,开始了该种类的赤潮。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渤海污染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的污染状况,在新世纪呈现出若干新特点。从污染程度和区域变化来看,新世纪渤海污染总面积总体上呈波动减小趋势,但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却显著加重。从赤潮发生情况来看,渤海赤潮年发生次数由20世纪90年代的1位数上升至2位数;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赤潮年发生次数在逐渐减少,但赤潮面积总体上呈增大趋势,而且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从渤海的主要污染物——营养盐浓度和比例的变化来看,近年来渤海近岸海域营养盐浓度(N、P)则呈加速增大趋势,N/P比值增幅达50%,而Si/N比值已降至0.5左右。从污染源变化来看,海上污染源的增速明显高于陆源。  相似文献   
13.
虾塘赤潮灾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次虾塘赤潮的防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有关赤潮防治的动态和作者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为避免虾塘内发生赤潮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地动态监测赤潮灾害提供了可能,通过卫星图片的校正、合成、分析、解释、判断分析,可以迅速连续地掌握赤潮的发生状况,对于研究防控和治理赤潮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赤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海洋浮游植物铁限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曹勇  李道季  张经 《海洋通报》2002,21(6):83-90
介绍了海洋铁限制的研究进展和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铁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区域,铁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海洋施铁对降低温室效应有着很好的前景,铁也是近岸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Gene specific primers and DNA probe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18S rDNA cloned from the red tide alga Thalassiosira rotula. A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FQ-PCR)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rotula. The RFQ-PCR assay data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RFQ-PCR quite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with the light microscope (LM) counting method,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RFQ-PCR could be a useful method for red tide alga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8.
荧光法在赤潮图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藻样品中往往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非藻沉淀物,为解决这些微藻的探测和分析的问题,可以利用微藻类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会产生荧光的特性,对裸甲藻等多种赤潮藻类进行荧光实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藻类的荧光图像和灰度图象进行图像分割,轮廓和纹理分析及图象识别等后继图象处理。实验证明,荧光法可以有效的去除背景噪声,保留藻类信息,使得后继的图象处理工作更加容易和有效,从而解决了探测和分析包含复杂背景的沉淀物样品中微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遗传神经网格方法分析赤潮监测数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原理 ,探讨了应用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辽东湾海域丹麦细柱藻 (Leptocylindrusdanicus)赤潮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丹麦细柱藻赤潮的贡献。结果表明 ,温度、盐度、DIN的变化对研究海域丹麦细柱藻种群密度的增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DIN是营养限制因子。遗传神经网络是分析赤潮监测数据的有效方法 ,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