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8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42.
近20年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趋势季度预报的检验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群 《大气科学》1990,14(1):93-101
本文就作者近20年(1968—1987)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趋势季度预报作了检验,预报评分显著超过了气候期望。通过对预报因子的分析,作者认为季度长期预报能达到基本可行的程度,关键是预报方法应建立在对长期天气过程形成和发展的物理分析基础上。  相似文献   
43.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备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各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1994,18(5):586-595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5.
黄河流域旱涝年地面热量收支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京、郑州3年热量平衡观测资料,建立波文(Bowen)比计算模式。并用此模式及辐射计算式等估计黄河流域8年5-8月地面月辐射收支、蒸发耗热、湍流热交换量和土壤热交换量,并比较分析旱涝年它们的差异以及随旱涝(用降水距平表示)的变化。   相似文献   
46.
我国旱涝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五百年旱涝等级图》资料,用W-K模糊沉底聚类法对我国进行旱涝区域划分,共得到8个旱涝区域。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旱涝周期和干、湿期划分以及一些总体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7.
长江中下游夏季(6—7月)旱涝的东亚环流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车贝雪夫多项式方法分析了东亚西风带(90—150°E,35—55°N)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区(110—170°E,15—35°N)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低阶车氏系数的若干特征,探讨了两区低阶车氏系数与长江中下游6、7月雨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8.
提出用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相对湿度计算各月旱涝起止日期的模型和计算公式。通过计算机计算全省各台站历年旱、涝起止日期。  相似文献   
49.
东亚冬季风环流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66,自引:5,他引:66  
孙淑清  孙柏民 《气象学报》1995,53(4):440-450
选取1951—1991年中的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各10年,对它们前期的中高纬大型环流形势,低纬环流特征,垂直环流强弱,热带海洋状况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其结果如下: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年前冬(12—1—2月),欧亚中高纬呈经向型环流,东亚大槽较常年强且南伸,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发展,寒潮活动频繁,东亚沿海中低纬冷涌活动强烈,至使该经度带上的跨赤道气流加强,而且使南海至菲律宾地区的对流活动趋于活跃。而涝年前冬则基本上为相反形势。本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旱涝年前冬东亚冬季风环流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促使我们寻找冬夏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及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0.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