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17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块体流等沉积体为主,总体上由海盆东南部向海盆中央呈扇形推进,推进距离为150~ 260 km,从老到新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蕴含了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垂向上浊流沉积层层叠置发育,形成厚层的浊积砂体。海底水道十分发育,水道砂体底部呈“V”型展布,由南向北延伸,揭示出物源主要来自礼乐滩及北巴拉望区域。该浊积扇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控制,与中中新世以来礼乐滩—巴拉望岛的隆升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密不可分。浊流发育位置处于南海东南部陆缘和深海平原之间,是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平原的重要机制,构成南海南部“源-汇”沉积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2.
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玄武岩核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多金属结核的核心物质对认识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金属结构中玄武岩及其蚀变产物核心的岩性特征、岩石化学、矿物组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测年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玄武岩核心物质的来源及其对结核生成和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根据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和区域构造走向,可将南海海盆分为三个次海盆:西北次海盆、西南次海盆和中央次海盆。通过地磁异常资料之分析对比,在中央次海盆中鉴别出5d-11号磁异常条带,推测其海底扩张年代为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32-1MaBP);在西南次海盆中鉴别出18-13号磁异常条带,推测其海底扩张年代为晚始新世一早渐新世(42-35MaBP)。通过对穿过中央次海盆与西南海盆的地震反射剖面之分析,发现西南次  相似文献   
94.
东太平洋海盆CC区是多金属结核最富集的海域。在多金属结核赋存区有大量底栖生物,包括鱼类、虾类、海蛇类、海参类和未定名类等。根据多金属结核生成特点和生物活动习性,推测底栖生物的活动效应可使多金属结核向上移动/翻动在沉积物上,从而对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东太平洋海盆内多金属结核中的铁矿物萧绪琦郭立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1前言早在五十年代人们就已注意到,大洋多金属结核含铁量较高,由于结核中矿物颗粒细小,结晶程度低,使得铁矿物的确定很困难,通常称之为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  相似文献   
96.
东准噶尔喀姆斯特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代表陆壳增生不同阶段的沉积响应.碎屑岩碎屑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形成于大洋-活动大陆过渡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发育在过渡型地壳之上的岩浆岛弧;卡姆斯特组形成于活动大陆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的切割岩浆弧.沉积相、相组合及生物生态等沉积特征显示两组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海底斜坡和海底扇中扇-外扇盆地平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和地层对比研究,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海底斜坡沉积是东准噶尔构造带早泥盆世弧后盆地沉积响应的主要记录,卡姆斯特组海底扇-海底平原沉积则主要记录了东准噶尔复合地体早石炭世晚期弧间残余海盆的沉积响应.两套沉积响应记录的环境演化受控于中亚型造山带复杂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7.
南海东部海盆晚期扩张的构造地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东部海盆存在三组走向不同的北东向线性构造带, 它们分布于黄岩海山链南、北两侧约350 km宽的中央区内, 是张性基底断裂在海底的反映. 这三组构造带分别对应海盆三个扩张期: 磁条带异常6c~6a(24~21 Ma), 6a~5e(21~19 Ma)和 5e~5d(5c) (19~16 Ma). 东部海盆扩张方式具有不稳定性、分段性及不对称性的特点. 各扩张期内, 线性构造走向呈连续变化, 而各扩张期之间线性构造走向则均有3° ~5°跃变, 反映扩张方向存在渐变和突变的演化特点; 与扩张同期的北西向转换断层, 空间分布上呈由东向西逐步加密的特征, 各段间北东向线性构造走向变化较大, 反映扩张轴纵向延伸的分段性; 在21 Ma(磁异常6a)前后, 存在一次重要的海底扩张增速事件, 从早期的30.54 km/Ma增加到晚期的42.88 km/Ma, 对应基底断裂、沉积作用和火山活动等扩张特征的跃变; 扩张不对称率普遍东部大于西部, 扩张速率南侧明显大于北侧, 导致海盆扩张具有东宽西窄的特点及较强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98.
云南兰坪盆地三叠纪沉积作用与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石沉积类型、物源供给、成因机制和沉积序列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将兰坪盆地三叠系划分为陆相火山泥石流、河流相、三角洲相、潮坪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和深水盆地相7种主要沉积类型。通过对沉积相的详细分析 ,恢复其古地理格架和面貌 ,探讨岩相古地理的变迁历史 ,从而表明三叠纪早期到晚期 ,其古地理经历了陆相环境→碎屑海盆→碳酸盐海盆到碎屑海盆的转换 ,即两次海侵 海退旋回。早期的海域分布范围较小 ,晚期的海域分布范围较宽 ,并成为统一的海盆。  相似文献   
99.
扬子海盆奥陶纪末介壳动物群的分布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卜建军 《地球科学》2003,28(3):261-267
通过奥陶纪末扬子海盆介壳动物群生态组合的划分, 并结合介壳动物群产出的岩性特征的研究, 分析了当时海盆内部的沉积分异特点: 扬子海盆中部, 水体相对较深, 为浅海较深水盆地, 指示的生态域 > BA4- 5;到海盆东部水体逐渐变浅, 生态域以BA4- 5为主; 海盆西部水体变得更浅, 生态域以 < BA3为主.此外, 将海盆划分为中部浅海深水黑色硅质页岩盆地、东、西部浅海碎屑岩和浅海碳酸岩-碎屑岩沉积盆地.从南往北, 进一步对以上3个沉积区进行了水体深浅变化的探讨, 并且认为: 海盆中部, 由西南往东北方向, 水体逐渐变深, 沉积中心位于湖北、湘中及湘北部分地区(桃园—安化一带); 海盆西部和东部, 从南往北, 水体均由浅变深(在海盆西部, 黔北生态域 < BA3, 川中至川东 < BA3, 川北和陕南为BA4;在海盆东部, 浙江桐庐、常山一带 < BA3, 安徽泾县和南京等地≥BA4- 5).此外, 根据生物群和岩性的空间变化, 认为扬子海盆以北面临大洋或洋盆.   相似文献   
100.
During the 3r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ruise in the summer of 2008, nutrients(NO_3~-, NO_2~-,SiO_3~(2-), and PO_4~(3-)) and dissolved oxygen were measured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to deriv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 tracer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ater structure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e nutrient data show that surface waters had the lowest NO_3~-/PO_4~(3-)water column, suggesting an excess of phosphate. Winter Bering Shelf water(wBSW) had high Si*(16.7 μmol/L;Si*=[Si(OH)_4]–[NO_3~-]) with negative N*(-11.7 μmol/L; N*=[PO_4~(3-)]-16[PO_4~(3-)]+3.5 μmol/L) in the water column,indicating nitrate deficiency. The warm Atlantic layer had positive N*(0.8 μmol/L) and negative Si*(-5.4 μmol/L)compared with Pacific source wate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indicates that wBSW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N* minimum and Si* maximum. In contrast, minima of Si* and SiO_3~(2-)/PO_4~(3-)below 200 m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tlantic warm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