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20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蔡燕雯 《海洋世界》2005,(11):31-32
和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一样,视觉也是在环境的选择压力和胁迫下,借进化之手塑造而成的。即便是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方面都非常相似的近源物种,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下,由于自身感光器也只能适应特定波长的光,其视觉感应也会出现微小的差异,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在一个相对较短的进化时期里,生物体构成色觉的要素是如何产生变化的呢?科研人员通过对栖息在东非大裂谷三大湖系的一个亲缘  相似文献   
62.
桑色素—TRITONX—100荧光光度法测定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允飞 《地质实验室》1992,8(3):164-166
  相似文献   
63.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现已成为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为了解光倒刺鲃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特征,作者对8个水系共191尾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在所有序列中,共有51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61,核苷酸多样性为0.012。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所有种群合聚为两大支,其中资江、钱塘江、郁江和柳江的全部样本以及北江、赣江和九龙江的部分样本组成了Ⅰ支,而东江水系的全部样本及北江、赣江和九龙江水系的部分样本则组成了Ⅱ支。单倍型网络图显示,东江的全部单倍型与北江及赣江的部分单倍型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其他单倍型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而九龙江种群内部不同的单倍型间亦有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北江的部分单倍型、柳江及郁江种群的全部单倍型与资江、钱塘江的全部单倍型、赣江和九龙江的部分单倍型之间的亲缘关系亦较为密切。我们推测光倒刺鲃存在两个扩散中心:西江、北江水系扩散中心及东江水系扩散中心。其扩散路径为:西江及北江水系的种群往北向长江水系扩散,长江种群然后往钱塘江及九龙江等水系扩散;东江水系的种群扩散路径可分为3支,一支往北向长江水系扩散,一支往西向北江水系扩散,一支往东向九龙江等水系扩散。AMOVA分析表明,光倒刺鲃地理区之间变异占1.61%,地理区内种群间约占56.47%,种群内的变异占45.14%。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显示,全部种群、各个种群在历史上均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本研究结果可为光倒刺鲃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厦门海域鱼类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随机选取了厦门海域23种鱼类样品进行COⅠ基因扩增,结果共获取23条序列,平均长度为656 bp,序列中T、C、G、A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40%、28.10%、18.40%、24.10%.样品种内、种间、科内和目内的遗传距离(K2P)分别为:0.21%,20.50%、24.47%和25.62%,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所选厦门海域鱼类样品仅蓝圆鯵鉴定到圆鯵属,未能鉴定到种,其余22种全部鉴定到种,表明COⅠ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鱼类分类鉴定的有效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65.
用强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G)处理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幼嫩叶状体,进行色素突变体诱导。结果表明:(1)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种紫菜的对照材料都未发现突变现象,而各诱变组都容易观察到突变的细胞或细胞块,表明在实验中发生的突变是诱变的结果。(2)突变率随诱变剂量和诱变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在实验范围内,随着诱变强度的增加,条斑紫菜的突变率从最低的11.2%上升到28.7%。坛紫菜从10.1%上升到20.2%。(3)在同等面积的叶片上,诱变产生的突变型细胞数量,并不随诱变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使用定量视野检试,两种紫菜在各诱变组中出现的突变细胞数量基本相似,略高的突变值都发生在诱变实验的最低剂量组中。突变率表示突变细胞在存活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而单位面积中的突变细胞数量,反映了诱变的效果。根据这一分析,可以认为NG浓度25μg/mL、诱变时间为30min是合适的诱变条件。  相似文献   
66.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与7种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比较一段381bp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石首鱼科7种石首鱼的系统发育关系.该序列有51个单变异多态位点、128个简约信息多态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有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根据Kimura 2参数构建的邻接树(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P tree)都显示同样的结果:7种石首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群.皮氏叫姑鱼位于单系群的基部,且与其他石首鱼分离时间很早;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亲缘关系最近。并与钩牙皇石首鱼和波纹短须石首鱼构成姐妹群.黄姑鱼和鱿鱼也接近树的基部.  相似文献   
67.
海湾扇贝外套膜的组织结构与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HE及AB-PAS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ns)外套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部位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和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分别为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外套膜各组织成分的含量与分布有差异。AB-PAS染色反应显示,在上皮层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细胞,分别为Ⅰ、Ⅱ、Ⅲ、Ⅳ型。Ⅰ型着色为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中性粘多糖;Ⅱ型为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酸性粘多糖;Ⅲ型染色后呈紫红色,AB,PAS均为阳性,PAS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中性粘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AB,PAS均呈阳性,AB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酸性粘多糖为主。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与数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68.
以褐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为实验材料,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纯化类囊体膜;以去污剂sDs为增溶剂(SDS:Chl=20:1,4℃增溶20min),再用蔗糖密度为60%、50%、40%、30%、20%、15%和10%的梯度离心法,从裙带菜中成功地分离出5条含色素的蛋白质复合物带。离心结果显示在离心管顶部没有任何颜色,表明经过SDS增溶没有产生游离色素,纯化的类囊体膜和5条色素条带进行吸收光谱分析,显示了属于叶绿素n(Chl-a)的吸收峰:418、436和667到672nm。叶绿素c(Chl-c)的吸收峰:615和620nm。荧光发射最高峰位于682到690nm的区域。荧光激发光谱显示有Chl-a和Chl-c的激发峰,4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只有属于Chl.n的吸收峰。分析结果表明:10%、15%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褐藻的捕光色素复合物;20%、3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浅绿色的PSⅡ复合体(仍然含有捕光色素),4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深绿色PSⅠ复合体,5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没有被增溶的类囊体膜。  相似文献   
69.
于1991年4月-1992年1月,以金藻和扁藻为材料,用室内一次培养法研究三苯基锡和三丁基锡化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有机锡对两种藻均有影响,在0.2-0.4μg/L的浓度时有轻微毒性;浓度大于0.5μg/L时,能使光合色素明显减少。对于两种藻叶绿素a72hEC50影响结果:TBTC和TPTC对金藻的均为0.5μg/L;对扁藻的,TBTC是0.87μg/L而TPTC未出现半效应浓度。对于两  相似文献   
70.
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外观症状主要是外套膜收缩、变色及鳃发黑。取外套膜、鳃、消化盲囊、直肠、性腺和闭壳肌等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外套膜、鳃、消化盲囊、直肠和性腺的上皮细胞的胞质中有大量的黄褐色圆形小颗粒,病发严重的甚至发生组织糜烂,细胞变形、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