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9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测绘学   353篇
大气科学   465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474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991.
通过对2004-06-06延安市强雹暴天气过程分析,得出该过程前期大气层结较为稳定,高空无垂直风切变,在天气形势向不稳定发展的趋势下可形成弱的垂直风切变;雷暴单体是在接近对流层中层中小尺度槽、切变线附近发展旺盛的,当地面形成中小尺度辐合场时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抬升,是雷暴单体产生降雹时段。当低层有强的干冷空气入侵,0oC层高度与常年同期比较明显偏低时,造成雷暴单体反射率因子0 dB z高度偏低。  相似文献   
992.
强烈雹暴三体散射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干冰球和水球的散射特征出发, 分析了强烈雹暴三体散射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成机制, 讨论了影响三体散射观测的主要因素; 利用连云港CINRAD/SA天气雷达资料, 对2004年6月26日发生在连云港市境内的一次大冰雹过程的三体散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对三体散射在业务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产生三体散射的反射率因子区强度超过60 dBz, 三体散射的反射率因子值小于18 dBz, 长度通常小于14 km; 径向速度整体上为朝向雷达的低值, 谱宽很大, 可达13 m/s以上; 首次观测到三体散射后, 可立即预报有大冰雹将降落到下游地区, 提前量在20 min以上, 这些结果为利用三体散射预报冰雹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3.
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湖南自动站雨量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低压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共同作用引发的,高层辐散先于中低层辐舍的抽吸机制,θse廓线呈弓形分布的上千冷、下暖湿不稳定层结,南海丰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尺度分离的流场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应着雨团活动,积云时流发展早于中尺度系统和雨团的发展;强降水与深对流云团及雷达回波强度强、回渡顶高、VIL大的强对流单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王昕 《地下水》2006,28(6):129-131
随着农业用水水价改革的不断推进,水价机制在节约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对我国农业灌溉水价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农业水价政策和构成,评价介绍了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典型区的基本水费和计量水价,两部制水价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并对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5.
贵州安龙县阿油槽岩溶塌陷浅析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分析了阿油槽地区岩溶塌陷的水文地质背景,对该地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诱发因素及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具体情况提出了岩溶塌陷防治及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6.
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图像分辨率的提高,对改善图像质量的处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处理手段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其中遥感数据信息的完整利用尤为突出。TM数据有七个波段,一般只利用其中三个波段的信息,其它波段的信息没有被利用。基于TM数据的模拟反射率图则囊括TM数据七个波段的信息,信息利用完整,图像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这里严格推导了基于TM数据构建模拟反射率图的原理和构建流程,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了基于TM数据的模拟反射率图的特点主要有:①阴影区的分辨率得到了提高;②整体图像质量提高,图像处理由传统的不定量(拉伸)处理变为定量(特定处理工艺)处理;③信息利用完整;④对水体有一定程度的透视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郑楚生 《地球化学》1981,(3):268-280
Reflection spectrum of mineral is a curve of the reflectance of the mineral against the wave-lengths of reflected light. It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reflectanee with changing wave-length and provides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on other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neral under linear polarized light such as eolour, bineflection, reflection pleochroism, etc.Each mineral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reflection spectrum. A set of nine reflection speetrum diagrams are compiled by the author for more than 200 common minerals.Reflection spectrum is markedly lines of different patterns for minerals with isotropism,bireflestion, reflection plcoehroism and the overlapping of Rg and Rp. Only one spectrum is given for each mineral and only Rg spectrum is presented for anisotropic minerals. These diagrams afford a practical means of opaque mineral deter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ve property of minerals.  相似文献   
998.
中国绿洲分区及其基本类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亚俊  焦黎 《干旱区地理》2000,23(4):344-349
根据我国绿洲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位置和地势,大气环流与气候以及绿液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将我国绿洲划分为三大区:东部河套平原绿洲区,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和柴达木高原绿洲区。首先,在学习、综合分析前人对绿洲的基础上,对绿洲赋予新的定义:干旱荒漠中有稳定水源,植物繁茂,生物活跃,具有一定的空间规模,且明显高出周边环境的高效生态地理景观区。最后,依据绿洲发生的水、土基本因素,将我国绿液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即沿河两岸阶地型绿洲、扇形地型绿洲、冲积平原型绿洲和三角洲型绿洲。  相似文献   
999.
利用濮阳、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及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28日河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濮阳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明显特征为弓形带状回波,对应径向速度上为一条明显的辐合线,强降水回波带和此中尺度辐合线位置吻合;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显示,洛宁冰雹的组合反射率达65dB z,回波顶高达14~17 km,垂直液态含水量达55~65 kg.m-2,径向速度产品显示有中尺度气旋,以上特征早于降雹30 m in左右出现。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从1976,1990,1999的Landsat及2003年ASTER系列数字遥感影像上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的4期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在Arc/Info中综合各期数据,建立研究区1976—2003年冰川变化图谱,定量分析了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的空间变化。图谱这种数据集成的方法明显优于直接将各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的传统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纳木那尼峰地区的冰川以广泛退缩为主,但北部也有少量前进冰川存在。自1976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84.41km2减少到77.29km2,各时段分别以平均0.17km/a,0.19km/a和0.77km/a的速度在退缩,冰川退缩明显加速。冰川退缩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4%,明显比高亚洲冰川平均退缩比例(7%)大,表明西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退缩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