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1305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01.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 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103.
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带。二者的含钾盐建造在区域分布、沉积特征、成盐层位、析盐矿物组合特征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是中国海相找钾实现突破的重要潜在区之一。尽管目前对两地钾盐矿的成矿认识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于二者的关系和成矿模式及规律等还存在着较大争议。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建立思茅盆地钾盐矿的成矿规律和实现深部找钾的突破,本文从构造背景、地层年代、古气候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方面对最近一些重要进展和认识做了梳理,现已确定:(1)思茅陆块与印度支那陆块在中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整体,思茅与呵叻盆地基本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内,在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具有较好的成盐成钾构造和古气候条件;(2)思茅和呵叻盆地在含钾盐及其下伏地层沉积期间可能具有相似的潜在物源区,包括扬子、松潘—甘孜、可可西里、义敦、北羌塘和南羌塘陆块等;(3)思茅与呵叻盆地钾盐矿的成钾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水体,同时也有海水和深部热液补给;(4)思茅和呵叻盆地含钾盐地层的年代部分重叠,但不完全吻合;(5)勐野井钾盐矿与呵叻钾盐矿可能系非同期矿床。综合构造和气候等证据,推测思茅盆地在约85.0 Ma这一呵叻钾盐矿成矿的时段就可能具有了重要的成钾潜力。  相似文献   
104.
105.
李玉成  徐永昌 《沉积学报》1990,8(2):105-112
本文研究了昆明滇池和太湖无锡湾软体动物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化石同位素组成,恢复了昆明盆地百万年以来和太湖无锡湾近四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最大差值可达7‰;钻孔中的不同层位的贝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现代贝壳同位素相比,既有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的层段,也有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层段,氧同位素变化周期为十万年;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湿润期对应,而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干燥期对应。化石氧同位素记录了昆明盆地古气候干湿变化有十万年的周期,随时代变新,气候逐渐干燥;以化石碳氧同位素为主,综合沉积物特征,推断太湖无锡湾近20m地层形成于近四万分年至今,气候温和潮湿,环境可能为河口相。  相似文献   
106.
黄土的显微结构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雷祥义 《地质论评》1989,35(4):333-341
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是黄土粉尘物质堆积之后在特定气候条件和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我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黄土形成时西北部干旱而东南比较湿润的气候状况,与现今高原区的气候环境区域性变化相一致。根据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并考虑到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磁化强度,黄土高原区晚更新世黄土自西北而东南可以划分为呈逐渐过渡关系的弱风化成土黄土、中等风化成土黄土、较显著风化成土黄土和显著风化成土黄土,它们分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半干旱—半显润和半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7.
108.
中国石炭纪古生物地理与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沉积及生物群出发,结合世界构造古地理和气候分带,将中国早石炭古生物地理分属三个生物区,即华夏生物区,中蒙海生物区和东冈瓦纳生物区。晚石炭世的生物分区与早石炭世大体相似。中国早石炭世的古气候分为华夏热带—亚热带区,准噶尔—兴安北温带区和西藏南部南温带区。其界线大致与古生物地理分区相合。晚石炭世中国气候分带与早石炭世相似。  相似文献   
109.
110.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4,13(3):22-28
地史时期古气候的宏观演化和现代气候的变化具有一些重大的不同之处:1.在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古气候的分带产生了变异性;2.在同样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古气候的分带出现了非对称性;3.就地球整个历史时期冷、热阶段的交替出现,不同的时间尺度,具有不同的调控因素所造成的周期,超越了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1941)的天文气候理论。应该从不同层次的天地因素-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运动系统中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