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大气科学   38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对江西夏季( 6~ 8月)旱涝的同期北半球 500 hPa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多雨年和少雨年在东亚不同的环流型;指出鄂霍茨克海阻高和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江西夏季旱涝的主要天气系统;并进一步分析了厄尔尼诺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省夏季降水的影响,对影响的机理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2.
许金镜 《海洋预报》2000,17(1):24-29
本文以1960~1994年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和副高脊线北抬25°N日期资料为分析素材,初步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其结果是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流区的海表温度不仅在同期具有高(低)与副高脊线北抬25°N日期早(迟)呈正相关关系,在前期,特别是当年的3月更加明显具有显著的准3个月遥相关。经建立预测方程,其趋势拟合率达88.6%(31/35),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3.
利用1960-1995年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强度距平资料、高原A指数资料以及毕节地区8站1960-2004年5-9月总降雨量的平均值,通过相关分析,得出:1月份高原地面加热场偏强时,毕节地区汛期降雨偏多,5-9月份西伸脊点偏东;1月份高原地面加热场偏弱时,毕节地区汛期降雨偏少,5-9月份西伸脊点偏西。由此表明:1月份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可以作为预测毕节地区旱涝的重要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94.
利用中国东部160个气象观测站1951年-2012年夏季(6-8月)的月平均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大值区域从华南移到江淮流域,然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2)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为长江以北与黄河以南地区之间存在一个降水大值雨带, EOF第二模态显示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降水偏少,长江以北降水偏多,且江南与江北的降水呈反位相。(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的年份,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95.
利用1986~1996年新乡站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产生新乡台风低压暴雨的登陆台风路径,选择了预报因子,建立了新乡市台风低压暴雨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96.
在河南省6种雨型[1]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要素海温、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气候因子和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关系,给出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气候预测概念模型.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具体预测雨型.  相似文献   
97.
盛夏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汉光  吕灿九 《气象》1992,18(5):3-8
本文对盛夏7月份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脊线位置具有明显的低频变化,主要振荡周期为13年左右。它的变化在东亚具有明显的遥相关结构,其影响因子主要是东亚是否存在阻塞高压,黑潮区海温是否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的强弱以及南印度副高的强弱变化。其中,东亚是否有阻塞高压存在和黑潮区海温是否异常变化,对盛夏7月份副高脊线位置的异常偏南或偏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福建暴雨频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引起旱涝灾害最重的暴雨频数进行分析探讨,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影响背景,主要结论有:1)福建暴雨频数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准2a和准11a主要振动周期;2)随着气候的增暖,福建暴雨频数存在增多之趋势;3)若冷空气势力偏弱、欧亚盛行纬向环流、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偏强、以及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时有利于福建暴雨频数增多;反之,有利于暴雨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相关普查,分析了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太平洋海温场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前期特征,找出了影响1994夏季酉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强信号及其所在区域.以较高的信度和精度建立了夏季逐月副高强度和脊线位置两特征量的预报方程,进一步发现,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场存在与副高强度高相关的对偶相关区,该区同前一年6月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间形成的海温梯度相对应,而初夏副高脊线位置则决定于前一年10~12月赤道东太平洋一线的海温分布.  相似文献   
100.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高原气象》2019,38(6):1149-1157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