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225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广州市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19涌,地处伶仃之滨,珠江口之畔,三面环海。公园有一片大面积的红树林湿地、围垦滩涂和鱼塘,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灌草丛和人工园林。林深树密,林、草、水相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登高眺望,清风吹过,林涛水波,此起彼伏。这里气候温和,林湖相依,是鸟类栖息、生活、繁衍的好地方,可谓是"百鸟乐园"、鸟的天堂"。南沙湿地公园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三大路径之一,即东部候鸟迁徙的  相似文献   
72.
在对养殖中国对虾和海捕中国对虾的类淋巴 器官进行组织培养时,发现迁出的细胞空泡化、细胞内颗粒较多。培养一周后由养殖中国对 虾类淋巴组织迁出的细胞开始大量脱落,而由海捕中国对虾类淋巴组织培养出的细胞可生长 30d左右。对未经培养的类淋巴组织及培养的类淋巴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养殖中 国对虾类淋巴组织的细胞中除了有球形病毒及球状和多面体状病毒包涵体外,在细胞质中还 含有大量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而且每个细胞中的类立克次氏体均由一单层膜包在一起 ;在海捕中国对虾类淋巴组织的细胞中也发现有球形病毒及球状病毒包涵体,另外还在少量 细胞中发现有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存在。感染病毒的组织细胞呈现空泡化、核膜肿胀破 裂、核质固缩、高尔基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等病理变化。感染有类立克次氏体样原核生物 的细胞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细胞器消失、核染色质固缩等病理结构。  相似文献   
73.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养殖牙鲆中发生的似淋巴囊肿病进行了细 胞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指出,在囊肿细胞内有大量形态一致、大小为260~270nm的典 型虹彩病毒。因病毒的形态和大小与国外报道的淋巴囊肿病毒相同,故研究从电镜学的角度 确认供试牙鲆所患疾病是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该病毒为虹彩病毒科的 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DV)。该项工作系国内首次全面报道了病鱼主 要组织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LD病毒存在于囊肿、心脏、头肾、脾脏、肠和鳃中。  相似文献   
74.
运用电镜技术在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球形病毒。病毒 粒子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平均直径80~110nm左右,具有囊膜,核心具有较高的电子密 度。在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均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毒包涵体。感染病毒的培养细胞出现增长 缓慢或停止生长的现象,部分细胞坏死;电镜下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细胞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5.
以CTAB法提取含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CHI病原的烟草曲 叶病烟草DNA为模板,扩增该病毒外壳蛋白启动子序列,克隆到pGEM7Z载体上,在启动子下 游连接上能表达毒素蛋白的RNase基因和终止子NOS,最终将构建的基因转移到带有绿色荧光 蛋白GFP的植物表达载体上,构建了通过病毒侵染后激发病毒外壳蛋白启动子从而表达毒素 基因,产生毒素杀死病毒防止感染继续扩散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基因工程植物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76.
厦门地区杂色花蛤的病毒观察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厦门海区对虾养殖内外环境中,电镜观察发现了杂色花蛤肝胰腺的一种杆状病毒和两种球状病毒.杆状病毒大小为(85~90)nm×(240~264)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可见.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70~8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另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95~12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核中.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杂色花蛤所带杆状病毒与BMNV有抗原性正相关,其检出率随季节变化,暗示自然生长且感染病毒的杂色花蛤可能是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病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77.
Uncovering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inding critical factors which harbor significant fractions in govern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remain key questions in coastal marine systems. To detec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s of virio-and bacterioplankton in trophic coastal areas, we used flow cytometry to investigate the abundance of virio-and bacterioplankton covering 31 stations in the Bohai Sea of China.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total virus(TV) in winter(~2.29×10~8 particles/mL)was slightly lower than in summer(~3.83×10~8 particles/mL). The mean total bacterial abundance(TB) was much lower in winter(~2.54×107 particles/mL) than in summer(~5.43×10~7 particles/mL). Correlation analysis via redundancy analysis(RDA) and network analysis among virioplankton, bacteri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vealed that the abundances of viral and bacterial subpopulations depend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winter, only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abundances of virio-and bacterioplankton. In summer, in addition to temperature, both salinity and nutrient(SiO_2) had a remarkable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virioand bacterioplankton. Our results showed a clear seasonal and trophic pattern throughout the whole water system, which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 and eutrophication may play crucial roles in microb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相似文献   
78.
在三亚海域设置3个站位, 分别于各站位连续采集12个月表层水样。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浮游病毒及浮游细菌丰度的测定, 并对两者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同时对不同站位之间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浮游病毒丰度(平均7.63×106viruses·mL-1)高于浮游细菌丰度(平均1.52×106cells·mL-1)。浮游病毒及浮游细菌丰度在三亚河口最高, 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春季高于夏秋季, 并且其与鹿回头半岛西侧、小东海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不同类群病毒代表的宿主类群也有所不同。调查海域总体水平浮游病毒丰度与浮游细菌丰度显著正相关(r=0.800, P<0.01); 叶绿素(Chl a)和氮盐(NO- 2、NO- 2+NO- 3、NH+ 4)是影响两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9.
一种水产动物病毒现场检测免疫芯片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氨基化玻片及6种不同方法修饰玻片进行表面特征分析,并比较了硝酸纤维素(NC)膜、PVDF膜以及以上不同修饰玻片对抗体的固定效率、固定效果,最终选择琼脂糖修饰玻片作为芯片载体。将纯化后的兔抗血清(捕获抗体)点样至琼脂糖修饰玻片上,制备免疫芯片,与待检样品(病毒感染的靶器官组织)匀浆液孵育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单抗)识别,经底物显色,得到肉眼可见的检测结果。通过改变芯片制备及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条件参数,对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生物素-链亲和素(BAS)标记特异性单抗作为检测抗体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基于此夹心免疫分析原理制备的WSSV、LCDV现场检测免疫芯片,病毒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82.50ng/ml、0.88μg/ml,在一定的抗原浓度范围内,病毒浓度的对数值与信号强度呈线性关系;采用BAS放大检测信号后,病毒的最低检出量为12.38ng/ml、0.22μg/ml。该免疫芯片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荧光法(IFAT)对同种样品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0.
取30个通过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建立的中国对虾家系,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实验过程中,两实验组样本总体存活率在35%左右时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以分析其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情况。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分析中国对虾各家系存活率,结果发现23个家系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家系存活率一致性为77%。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感染方式实验中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对中国对虾抗病力的反映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另外,对两个实验中各家系的抗病力进行分析,综合结果表明有5个家系对WSSV可能有较强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