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5篇 |
免费 | 541篇 |
国内免费 | 3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13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424篇 |
地质学 | 1064篇 |
海洋学 | 280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220篇 |
自然地理 | 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47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坐标转换中大地高对平面坐标和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验证大地高的不确定性对高程的影响和对平面坐标的影响,为具体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改变选定的重合点上的大地高,求得两套转换参数,并比较这两套转换参数求得的高斯平面坐标.通过不同数据验证,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试样进行强度测试后,在高倍电镜和能谱仪上对金刚石界面金属面碳化物的微观结构和含量的观察,分析,测量其表面金属碳化物面积,计算出不同添加剂所生成的金属碳化物在不同浓度和粒度的金刚石中所生成强度的排序,从而确定不同金属碳化物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差异,为金刚石制品的生产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Numerical Modeling of Basin-Range Tectonics Related to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I Junwen SHI Jinsong LI Pengwu ZHANG Xiaowei GUO Xianpu DING Xiaozh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5,79(1):24-35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ge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How to recognize and determin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especially its four-dimensional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is a subject that geological communities have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nd studied.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strong underthrnsting (subduction) of the underlying block along an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and continuous obduction (thrusting propagation) of the overlying block along the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the occurrence of a basin-range tectonic framework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flexure and disruption of the Moho. On the basis of numerical modeling, the authors discuss in detail the couplings between various amounts and rates of displacement caused by basin subsidence, mountain uplift and Moho updoming and downflexure during obduction (thrusting propagation) and subduction and the migration pattern of basin centers. They are probably indications or criteria for judgment or determination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相似文献
34.
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库区农地利用的转型及其机制,可反映中西部结合带、山区、库区的农村变化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为典型山区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腹地5个区县为研究区,通过定义“规模农地”相关概念,利用ArcGIS 10.2软件并结合SPSS、地理空间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规模农地的变化与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规模农地的转移来源主要由耕地和灌木林地组成,除部分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农地的增长一般发生在低海拔地区,且在坡度30°范围内均有分布;不同类型的规模农地空间变化有所不同,但均与道路和乡镇级行政中心的关系明显。斑块水平上,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对规模农地的贡献相对较大;乡镇水平上以道路交通、农业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与人文因素驱动力为主;区域水平上,各区县的驱动因子影响力较研究区整体尺度更为显著。规模农地的变化与发展受多种因素驱动,但农业政策始终是各驱动因素的主导,不同水平的行为主体会促使规模农地发展趋向不同的方向,但原则上均受国家农业发展现状与政府政策导向影响。 相似文献
35.
平原农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有利于缓解平原农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育等多重压力,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本文以“问题研判—策略梳理—机制构建—实证检验”为研究主线,探讨两者协同机制。研究表明:① 平原农区“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显著,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污损衰退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② 面向土地价值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策略,有利于推动乡村转型发展;③ 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由“以地为本”单要素调控转向“人、地、业、权”多要素协同综合整治,权利重组、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的核心机制;④ 平原农区典型地区禹城市,聚焦土地权属调整、空心村整治和现代产业培育,实现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本文有利于深化平原农区人地系统科学新认知,为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6.
37.
基于LBV变换的遥感影像多步骤分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与日俱增的遥感数据,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影像分类成为遥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BV变换的遥感影像多步骤分类方法。L:地物的总辐射水平,集中反映了裸地的信息;B:地物的可见-红外光辐射平衡,是地面水分状况和水体存在的一个良好指标;V:地物辐射随波段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向量,能集中反映地面植被状况。多步骤分类法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能克服类别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分类精度。文章结合LBV变换和多步骤分类法的优点对影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且能达到良好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38.
39.
��ά�ռ����ά�ռ��߲���ת����������·���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δ?????????????????????????????????·?????????????????????????????????????????????????????????÷?Χ???ó?????:????γ??????Χ??С??8???,??x??y???????????????1 cm??????????侫???????γ??(?????γ??)??Χ????С?????????? 相似文献
40.
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的中国碳排放数据、统计年鉴中的分省化石能源消费与水泥产量数据为基础,选取NDVI植被指数、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GDP、工业总产值、人口5个指标,对中国2000年及2010年的分省碳排放结果采用5km×5km格网,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SLM)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并对空间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及纠正,获得2000年及2010年地均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地均碳排放强度存在以下特征:区域差异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变小;存在几个明显高值热点及低值冷点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差异特征越发明显,冷点和热点区域分布特征更加显著;2010年各地区地均碳排放强度明显大于2000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