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3篇
  免费   1149篇
  国内免费   1608篇
测绘学   891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1015篇
地质学   5267篇
海洋学   351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527篇
自然地理   43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2.
渭河盆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通过对盆地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对减少地质灾害,合理的开发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共轭剪节理应力反演方法,恢复了邯郸-峰峰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3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而探讨了煤田构造的演化历史,将其分为4大阶段:①中生代早期近NS向挤压,煤系后期改造初动期;②中生代晚期SE-NW向挤压,奠定煤田构造格架的基础;③中生代末至古近纪NW-SE向拉张,煤田构造格架定型;④新近纪以来近东西向拉张,煤田构造的现代活动.  相似文献   
104.
门巴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出露在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的弧背断隆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为钙碱性,具有富SiO2、K2O的特点。K2O/Na2O平均为1.13,相对富钾。Al2O3变化于13.27%~15.53%之间,A/CNK平均为1.0,为准铝质岩石。花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99.5×10-6~294.72×10-6之间,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弱至中等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富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Y、Yb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代的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岛弧环境,是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暗示着冈底斯岩浆弧带在晚三叠世就已成雏形。  相似文献   
105.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河岸侵蚀现象,包括不同横向边界约束条件、不同床沙组成和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岸侵蚀的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①水库下游均会有河岸侵蚀发生,但初期一般以下切为主,后期以展宽为主。②对于横向边界约束较强的河段,河岸侵蚀相对较弱;相反,则河岸坍塌严重,河岸侵蚀强烈;③对不同的河床组成和边滩组成的河段:河床较粗特别是形成抗冲粗化层,且边滩组成较细的河段,河岸侵蚀现象非常剧烈;河床组成较细的河段,如果边滩抗冲性较强,则河岸侵蚀现象相对较弱,如果滩地组成较细、容易坍塌,河岸侵蚀也会较强;④不同的河型有着不同的河岸侵蚀现象。分汊河段以主汊为主;游荡段的游荡特性在初期受到抑制;弯曲河段的撇弯切滩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106.
本文论证了58T市独立坐标系与87T市独立坐标系的区别,使用T市扩建二等GPS网的平差成果,给出了87T市独立坐标系精确变换到1954北京坐标系的方法与参数。  相似文献   
107.
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Ⅱ: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利用“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 ,讨论了Winnie(1997)台风在登陆后变性阶段和重新加强阶段的环流、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在结构上 ,变性阶段主要完成了从基本对称的垂直分布到斜压非对称分布的转换。在变性阶段的初期 ,热力和动力以及环流结构上都还留有一些热带气旋的影子 ,但是在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也反映了台风登陆后由于下垫面的变化 ,使来自海面的暖湿水汽输送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 ,导致热力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到变性阶段的后期 ,无论从环流结构还是动力结构上 ,都形成了和冷暖锋相对应的倾斜分布特征 ,并且和冷空气对应的锋区在低层侵入到气旋中心 ,使热带气旋经过变性阶段最终演变为锋面气旋。在重新发展阶段 ,通过与西风带低槽的结合 ,变性后的气旋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来自附近洋面的高暖湿能量的输送 ,也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变性后的气旋进一步加强为成熟的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108.
阿尔金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金属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应力场研究可以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依据。主要根据节理、擦痕的测试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解析,确定阿尔金山东西向拉配泉--红柳沟构造带经历了三期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印支期以前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印支-燕山期的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和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北东东-南南西向的挤压;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前两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过程,进而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指出了区域寻找大型内生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09.
东乡铜矿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乡铜矿区主要断裂带SiO2明显为带入组分,K^ ,Na^ ,Ca^2 ,Mg^2 属带出组分,Fe^3 /Fe^2 比值相对较低,成矿元素Cu,Pb,Zn,Ag,Au,As,Sb,Mo,Sn含量增高,属于明显的带入组分,可作为储矿断裂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0.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层学杂志》2002,26(1):62-67,79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其中中央隆起是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前陆盆地共有的前陆隆起 ,显示为对称型复合前陆盆地 ;该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 ,并持续发育至早白垩世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复理石和磨拉石 ,具有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 ,以不整合面可将其划分为 5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晚三叠世瑞替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 ,早侏罗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初始逆冲推覆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中白垩世构造层序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与金沙江缝合带冲断抬升的产物 ,为中生代羌塘盆地关闭后的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