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5篇
  免费   976篇
  国内免费   144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83篇
地质学   4874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夏垫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重力、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工作成果,由深及浅垂向上“接力拼接”的方式,结合钻探等手段,把夏垫断裂带分解为基岩断裂带和第四纪断裂带2个部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夏垫断裂带的基岩断裂带由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构成.其北段(马坊-西集一带)较窄,由2条主干断裂构成.其南段(西集-凤河营一带)较宽,由3条主干断裂构成.2)第四纪断裂带是基岩断裂带向上延伸的部分,是断裂带最新活动的直观表现,并受控于基岩断裂带.夏垫第四纪断裂带同样由主干和次级断裂构成,北段(马坊-西集一带)由2条主干断裂和分布于北端尾部次级断裂构成,与基岩断裂带一一对应关系较好.2条主干断裂产状差异较大,最新活动时间均为全新世.而南段(西集-凤河营一带)断裂分布不连续,很难分清主次断裂,同基岩断裂带的对应关系较差,推测为基岩断裂中夏垫断裂的活动.这些主、次级断裂产状均较为陡立,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3)夏垫断裂带内上、下两盘全新世沉积底界垂向累积位错量为1.7 ~4.8m,晚、中、早更新世以来则分别为6 ~ 26m、26 ~ 167m和44 ~ 330m,其中最大累积位错量位于夏垫地区,向南、北逐渐减小.4)以张家湾断裂为界把夏垫断裂带划分为南、北2段.北段第四纪活动性强,中强震及微小地震时有发生,而南段第四纪活动性弱,仅发生微小地震.  相似文献   
992.
应用井孔-裂隙、微裂隙(孔隙)水流交换产生的潮汐水位-固体潮的位相差和振幅变化理论,结合井水位变化,分析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的形变特征.裂隙承压含水层条件下,地震波和构造应力引起的形变能够引起潮汐水位分波位相差和振幅的变化.地震波引起含水层与井孔之间水流交换增大,疏通裂隙而使渗透率增大,震后井水位潮汐分波相位差提前,其后裂隙内沉积物重新堵塞裂隙,渗透率降低,位相差逐渐下降.位相差的长期趋势性变化反映出含水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应变信息.小江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形变变化不同.断裂带中段地区,观测井位相差和振幅趋势性下降,表明该区段不仅有走滑特性,并且具有挤压特征.小江断裂带与红河断裂带交会地区观测井振幅和位相差稳定,表明该区域没有受到明显的挤压,形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3.
Various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experimented with in this study to evaluate their efficiency for geological mapping in the Eljufra area of northwest Libya.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ing multi-spectral optical Landsat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ETM+),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ERS-2 SAR)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extracted from the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 data were used to trace different lithological units as well as extracting geological lineamen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an arid environment mostly devoid of any vegetation. Most lit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units are distinguishable based on their topographic form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Fusion of ETM+ and ERS-2 images was experimented with to further identify lithological units. Shaded relief techniques were implemented to enhance terrain perspective views and to extract geological lineaments. The results discriminated different rock units and modified formation boundaries and revealed new geological lineaments. Nine rock units were identified and plotted in the new geological map defined by the new boundaries. The dominant lineaments tend to run in the NNW-SSE and NNE-SSW directions.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neaments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994.
对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地区的辉长岩所进行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辉长岩为早泥盆世,属钙碱性系列,有向富镁方向演化的特点,岩石稀土总量根据测试精度在28.9×10-6~154×10-6,(La/Yb)N比值大于1,在4.1~5.1之间,表现为岩石显轻稀土富集特征(LREE/HREE在3.52~5.60),岩石的Sm/Nd在0.23~0.25间,指示来源区可能与亏损地幔有关。δCe值在0.87~1.00,表现为负Ce异常,辉长岩来源于壳幔接合部位或富集型地幔源区.结合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该辉长岩构造环境应是祁漫塔格加里东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广西云开地区区域成矿特点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讨论,选择区内主要矿床的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进行对比,并根据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概括区域成矿模式。指出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为本区矿床的成矿期,这是对广西云开地区成矿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期指导区域矿产评价和找矿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西准噶尔花岗岩类年代学的研究,厘定各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时限,反演西准噶尔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准噶尔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时期。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类主要为谢米斯台花岗岩类、赛尔花岗岩类及阿克乔克花岗岩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阿克乔克花岗闪长岩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阿克乔克埃达克岩可能是大洋板片俯冲过程中经过脱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扎尔马—萨吾尔岩浆弧地区,这一时期的花岗岩类可能是额尔齐斯蛇绿岩所代表的古大洋向南俯冲脱水引发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或者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引起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指示俯冲的古大洋在早石炭世期间未闭合碰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花岗岩类在整个西准噶尔地区都有分布,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表明西准地区进入了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97.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位于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巨型板块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复杂构造演化的碰撞造山带。复杂的构造演化控制着该区的岩浆岩演化,花岗岩极为发育,成因类型复杂。与铀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S"型花岗岩的分布受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主要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构造—岩浆的产物,此类花岗岩较其它成因类型花岗岩铀含量高,具有较好的形成花岗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999.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是在南木林火山盆地内新近发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矿区内的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ω(SiO2)介于59.08%~67.28%,ω(Al2O3)为15.38%~16.86%,ω(MgO)为1.52%~4.06%,ω(TFeO)介于1.2%~3.46%,均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22.0×10-6~148.56×10-6,LaN/YbN比值为17.98~37.57,为轻稀土元素富集。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均相对富集Cs、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h、U、Nb等,强负铕异常或弱负铕异常,无铈异常或弱铈异常。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形成于中生代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部拉萨地体俯冲的岛弧环境,花岗闪长岩形成于青藏高原碰撞后伸展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西藏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矿区填图和路线调查,结合室内研究,指出:①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具有递进变形、自盆地中心向边部推覆、新盖老等特点,强变形于50Ma±。②推覆体下盘为叶巴组构造岩系;推覆体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碳酸盐-碎屑沉积岩系构成,主体为轴面北倾的复式褶皱,自南而北分为前部带、中部带和后部带。滑覆构造系推覆形成的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自南而北分为后部带、中部带和前部带。③导致矿区蚀变的主要岩浆活动发生于推覆强变形后的松弛期,上侵受近南北向基底断裂和推覆断裂联合控制,就位受控于前部带推-滑覆褶断系,其后发生多次构造-岩浆-成矿液叠加,造就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