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4篇
  免费   1070篇
  国内免费   1501篇
测绘学   219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848篇
地质学   5080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94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滇西南澜沧江结合带云县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平均为68.57%,K2O/Na2O值平均为1.67,相对富钾,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酸、碱度低于同类岩石平均值,而镁铁组分高于平均 值,显示岩石偏中性,与同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花岗岩特征类似.Al2O3含量较高,平均为13.66%,A/CNK平均为1.1,呈铝过饱和,CIPw计算结果均出现标准矿物刚玉分子(105).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平均为240.75×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为8.88~9.41,分异不是很大,Eu为中等负异常,銭u为0.52~0.57.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岩石属S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相当于大陆碰撞花岗岩类(CCG).锆石颗粒U-Pb测年结果显示,源岩的形成年龄最晚是晋宁期(778 Ma),岩体主体形成于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其中岩浆成因锆石样品的206Pb.238U和207Pb/235U年龄分别为49 Ma和61 Ma,反映在云县岩体中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2.
INTRODUCTIONTheOkinawaTrough (OT) ,locatednorthwestoftheRyukyuTrenchandtheRyukyugunto ,eastoftheEastChinaSeashelf,isaback arcbasinbulgedtotheRyukyuTrench .TheOTextendsfromKyushuinthesouthwestofJapantotheIlanPlaininthenortheasternTaiwan ,Chinainthesouthwest…  相似文献   
23.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4.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25.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26.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130-km-long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quired orthogonally to the fracture zone near 60° S.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is a 800-km-long, mostly rectilinear and pronounced bathymetric lineation joining the westernmost South Scotia Ridge to southern South America south of Cape Horn, separating the western Scotia Sea plate from the Antarctic plate.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applied to the seismic data outlines the main structures of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but only the use of enh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accurate velocity analyses an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provides a good definition of the acoustic basement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particular, a strong and mostly continuous reflector found at about 8.0 s two-way traveltime is very clear across the entire section and is interpreted as the Moho discontinuity. Data show a complex system of troughs developed along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crustal ridge, containing tilted and rotated blocks, and the presence of a prominent listric normal fault developed within the oceanic crust.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developed within the oceanic basement indicate strike-slip tectonism and partial re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faults. Present-day tectonic activity is found mostly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relief, whereas fault-induced deformation is negligible across the entire trough system.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W-directed stress regime present in the Drake Passage region is mainly dissipated along a narrow zone within the Shackleton Ridge axis. A reappraisal of all available magnetic anomaly identifications in the western Scotia Sea and in the former Phoenix plate, in conjunction with new magnetic profiles acquired to the east of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off the Tierra del Fuego continental margin, has allowed us to propose a simple reconstruction of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development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the Drake Passage opening.  相似文献   
27.
用三峡及邻区(东经108°~113°,北纬29°~3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现 场地应力测量资料论证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稳定性及其分区特 征。  相似文献   
28.
华南三水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古纬度漂移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三水盆地古地磁数据所反映的华南地块的古纬度漂移讨论南海的演化模式。结果认为,华南在南海的形成演化中居主导地位,南海基本上是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期间通过华南的南漂及其后的北向回漂过程中,华南大陆南部的拉张、断裂、解体并自东向西扩展的方式形成的,而南海中散布的微大陆碎块则是在华南回漂时被滞留下来的。演化过程中,其周缘菲律宾岛弧自南向北漂,直到上新世后才构成南海的东界;印支地块则仅起转换边界作用;加里曼丹则基本土没有明显的漂移。  相似文献   
29.
东海南海构造交接带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交接带)位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东邻俯冲板块边界。台湾以北是琉球海沟俯冲带,台湾以南为马尼拉海沟俯冲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东海陆架区存在3条重力高和2条重力低,重力高分别对应于闽浙隆起带、渔山低凸起和陆架外缘隆起,最大值高达50×10-5m·s-2;重力低对应于沉积盆地,最低值在台西南盆地,约为-20×10-5m·s-2。重磁特征表明东海盆地外缘台湾 钓鱼岛构造带具有明显的自由空间异常,磁场为平缓负异常,由古近系、白垩系或更老的变质岩及中新世的侵入岩组成,向南延伸至澎湖隆起。因为澎湖隆起具有高重力异常,放射性年龄表明这些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7 8~8MaBP,其特征同现在的琉球岛弧一样,可能是残留的古琉球岛弧。台西南盆地南侧(上陆坡)的凸起具有类似的幅度异常,呈ENE—WSW向,并消失在台西南盆地南段。新生代以来,盆地张裂活动具有不同时性,并向陆架边缘变得年轻。东海大陆边缘盆地属弧后残留盆地成因,多因岛弧的迁移而新生,但珠江口盆地则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0.
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从区域动力学演化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影响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印支地块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受印支半岛早期的逃逸挤出构造和晚期的挤压-伸展构造系统影响(或控制),在此动力学驱动机制下,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左旋走滑-伸展裂陷阶段、中下地壳韧性伸展-热沉降阶段和加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