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mammoth (Mammuthus) is currently used to define the beginning of the Irvingtonian North American Land Mammal Age at about 1.4 Ma. Thereafter, mammoth fossils are common and widespread in North America until the end of the Pleistocene. In contrast to this generally accepted biochronology, recent reports have asserted that mammoth occurs in late Pliocene (ca. 2.5 Ma) alluvium from the Santa Fe River of northern Florida. The supposedly contemporaneous late Pliocene fossil assemblage from the Santa Fe River that produced the mammoth specimens actually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diagnostic Blancan (late Pliocene) and late Rancholabrean (latest Pleistocene) species. Fossil bones and teeth of the two mammalian faunas mixed together along the Santa Fe River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are earth element (REE) signatures. The REE signatures of mammoth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of Rancholabrean mammals, ye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diagnostic Blancan vertebrates from these same temporally mixed faunas of the Santa Fe River. Thus, no evidence for late Pliocene mammoth exists in Florida, and mammoth fossils remain reliable biochronological indicators for Irvingtonian and Rancholabrean terrestrial sequences throughout mid- and lower-latitude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22.
介绍一种基于无人机航拍的大桥桥索外观检测方法及其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桥索聚乙烯(PE)保护套外观检测中的应用。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和桥索分布形式设计一整套飞行检测方案,利用多轴旋翼无人机搭载的高清云台相机,批量密集地采集桥索的表观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并依照现有相关规范对桥索的健康状况作出全面综合评价。无人机航拍较传统的人工吊篮或爬索机器人桥索检修技术具有简单高效、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高效、精准、全面地实现桥梁桥索的外观检测。  相似文献   
23.
基于色貌效应预测的HDR图像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iCAM的HDR图像显示过程中加入亨特效应和史蒂文斯效应的预测模型。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图像偏好性和场景再现准确性评价),通过实验确定了亨特效应和史蒂文斯效应预测模型中调制参数c和m的最佳取值,并将最终得到的两个完整的预测模型用于算法流程中。通过图像偏好性实验和场景再现准确性实验发现,改进后算法在图像偏好性上优于商业软件PhotoShop CS4中的4种算法和改进前的iCAM算法;在场景再现准确性上优于改进前的iCAM算法,并与PhotoShop的算法相当;最后通过离散快速傅立叶变换和降采样技术,提高了算法的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24.
从地图色域、色貌以及视觉感受三个方面分析了地图的色彩特征,比较了当前的色彩管理方法,提出在符号库中实施色彩管理的方法,构建了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方法对于地图色彩精确传递与再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
郑星  敖大华  李裕忠  张胜  宋晓伟 《岩土力学》2018,39(5):1805-1810
粗粒土颗粒的外形特征是影响其力学特性及渗流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室内试验分析的手段对颗粒的外形特征进行了研究。选取粒径分别为10~20、20~40、40~60 mm的两种不同形状的砂卵石粗粒土颗粒,在风干状态下通过排水法分别测定其体积,通过蜡膜厚度估算法测定其表面积,对颗粒体积及表面积关系进行数学拟合,建立了一定粒径范围内两种不同外形砂卵石粗粒土颗粒体积与表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类比,发现试验所得出的两个拟合函数关系式和同体积标准球体的体积与表面积关系式具有十分相似的形式,据此提出了类圆度的概念及类圆度系数的计算方法,为颗粒外形特征的定量描述提供了一种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6.
Re-Os同位素体系在陨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刚  谢智  陈江峰 《地学前缘》2001,8(2):339-344
铁陨石中的Re ,Os含量反映其结晶分异历史。通过铁陨石定年修正187Re的衰变常数为 :λ(187Re) =1 6 6 6× 10 -11a-1。ReOs同位素测年法可以直接用于对铁陨石的定年 ,结果表明天然铁陨石大体同时形成 ,但ReOs定年技术已有可能揭示不同化学群铁陨石形成年代的序列 ,但研究尚需深入。这些方法也可以用来探讨铁陨石和石铁陨石的形成源区、冷却历史和后期变化。虽然在石陨石中Re ,Os同位素的浓度很低 ,但也有了探索性研究成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ReOs同位素体系在天体化学中的作用将愈加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27.
寒武纪生命扩张及澄江动物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及其演化有较长的历史。地球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早期生命出现的外因。早寒武世西南地区地质、气候及富含营养的浅海水域是澄江动物群在后生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外因。“寒武纪生物的扩张”应有恰当的翻译,同时对现代生物学的“适应辐射”应有清楚的中文解释。从新近发现看,早、中寒武世的澄江动物群及布吉斯页岩动物群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具有一些联系,埃迪卡拉动物群并没有在寒武纪时完全绝灭。  相似文献   
28.
湘西北地区镍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中的镍钼多金属矿床,受区域性断裂严格控制,矿床良海底补给与化学沉积两套成矿系统,有较典型的喷气岩一硅质岩和筒状矿体,以及特殊的Ni、Mo、V、P,Pd、Pt、Ba元素组合和高Ba值,反映出这类矿床的成因属性,并非陆源搬运沉积,而是海底喷气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29.
关于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风沙地貌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董治宝  屈建军  卢琦  钱广强 《中国沙漠》2008,28(6):1005-1010
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最后一个完成综合科考的沙漠,以其北部的“羽毛状”沙丘著称。以往关于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影像判读。最近深入沙漠腹地的实地考察引发了对该沙漠“羽毛状”沙丘的争论。本文从地质构造、遥感影像纹理特征、沙丘形态特征、风况特征、组成沙丘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矿物组成、光谱特征、颗粒形貌等多层次、多视角探讨库姆塔格沙漠的“羽毛状”风沙地貌。提出从三种空间尺度上区分“羽翼状”沙漠、“羽毛状”图案(伪羽毛状沙丘)和“羽毛状”沙丘的必要性。认为:①库姆塔格沙漠的 “羽翼状” 总体格局是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②以往基于航片判读确认的“羽毛状”沙丘实际上是由线性(赛夫)沙丘、丘间走廊的亮色浮沙片和残余暗色粗沙地的反照率对比形成的“羽毛状”图案,并非真正的复合沙丘。③真正的“羽毛状”沙丘应该是指有明显新月形沙丘遗留翼角的赛夫沙丘(线性沙丘)的变型。④由赛夫沙丘到“羽毛状”沙丘,风况愈来愈复杂。  相似文献   
30.
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石珊瑚覆盖率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影像样方调查方法较常用的截线样条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该方法于2008年7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开展了5条垂直岸线断面和2条平行岸线断面的石珊瑚覆盖率调查.调查发现,永兴岛珊瑚覆盖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北、西北和东部断面珊瑚分布相对较多,覆盖率较高;西和西南部断面珊瑚分布稀少,覆盖率低.其中北、西北和东部断面沿礁坡方向珊瑚分布明显减少,礁坡中上部30-50m以上、水深5-6m以浅的区域,珊瑚覆盖率高;而礁坡中下部50m以下、水深约6m以深区域,珊瑚分布少,覆盖率低.此外,北和西北部断面还发现由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和黑皮海绵Terpios hoshinota分别造成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黑死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珊瑚覆盖率.永兴岛珊瑚覆盖率的下降以及空间变化格局的形成主要与30年以来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和珊瑚礁区过度开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