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金田龙  王勤 《江苏地质》2021,45(4):375-383
岩石的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质对认识活动断裂带的孕震机制和发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圣·安德列斯(San Andreas)转换断层是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构造边界,也是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总结了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对圣·安德列斯断层钻孔断层岩的研究进展。对断层泥的高速摩擦实验发现:动力弱化现象只在高速滑移时才发生,伴随着摩擦生热,岩石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断层泥中富镁黏土矿物的富集可以显著降低断层的摩擦系数,促进蠕滑,黏土矿物的不均一分布可导致断裂带变形行为和地震分布的突变。与断层泥和碎裂岩不同,粉碎岩形成于快速传播地震的断裂端部,具高孔隙率和高渗透率,流体活动性强。此外,断层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可用来追溯古地震造成的热异常。在川滇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开展科学钻探项目,研究断层岩样品的显微结构、物理性质和变形历史,以期为理解大陆汇聚与转换挤压过程中复杂的地震活动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2.
《China Geology》2021,4(4):541-552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Kyushu-Palau Ridge (KPR) and the Central Basin Rift (CBR) of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WPB) is a relic of a trench-trench-rift (TTR) type triple-junction, which preserves some pivotal information on the cessation of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WPB, the emplace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proto-Izu-Bonin-Mariana (IBM) Arc,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rifting to steady-state spreading of the Parece Vela Basin (PVB). Howeve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riple-junction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newly acquired multi-beam bathymetric,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obtained by the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he authors depict the topographic, gravity,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ple-junction and adjacent region. Calculations including the upward continuations and total horizontal derivatives of gravity anomaly are also performed to highlight the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discontinuities. Based on these works, the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st episode amagmatic extension along the CBR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deep rift valley, which extends eastward and incised the KPR. The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abrics of the KPR near and to the south of the triple-junc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western PVB, manifesting as a series of NNE-SSW- and N-S-trending ridges and troughs, which were produced by the extensional faults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rifting of the PVB.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above two reasons induced the prominent discontinuity of the KPR in deep and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s between 15°N–15°30′N and 13°30′N–14°N.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uthors’ results, we propose that the stress produced by the early spreading of the PVB transmitted westward and promoted the final stage amagmatic extension of the CBR.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CBR destroyed the KPR, of which the magmatism had decayed or ceased at that time. The de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KPR associated with the rifting of the PVB varies along strike the KPR. Adjacent to the triple-junction, the KPR was destroyed mainly due to the oblique intersection of the PVB rifting center. Whereas south of the triple-junction, the KPR was destroyed by the E-W-directional extensional faulting on its whole width.©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23.
范思睿  王维佳 《气象科技》2019,47(2):191-200
2014—2017年四川地区开展了大范围云系观测科学试验。观测对象以盆地层状云系和积层混合云系为主,积状云(对流云)为辅。本文围绕试验目标、区域、观测要素、观测布局设计、观测方案设计、设备技术参数和典型个例等7个方面进行介绍,根据不同类型云系和降水变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观测方案,获得了不同类型云系和降水的多尺度连续性观测数据,为四川地区开展云和降水关系研究提供详实的综合型外场观测数据。层状降水云典型个例云高可达8km,云强核心部位的云雷达反射率可达28dBz,径向速度可达-6m·s~(-1),在0℃附近,反射率和退偏振因子LDR上有一条明显的亮带,表现为极大值,液态水主要集中于4.5km以下,随着雨强增大,液水含量增加,降水滴谱分布较窄,随着雨强减小,雨滴谱和速度谱变窄,但小粒径数浓度增加,说明对层状云雨强起主导作用的是雨滴直径,而不是数浓度;无降水层状云典型个例云层厚度为3.2km,云顶约为4km,云雷达反射率不超过0dBz,径向速度不超过5m·s~(-1),层状云内整层水汽含量和液水含量较为稳定,云中主要为液态粒子且粒径偏小、小粒径数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24.
铈硼硅石是一种罕见的稀土矿物,由于它含有某些化学性质近似的元素,故分析难度较大。本文研究了应用纸色层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铈硼硅石中某些主要成分和微成分的分离和测定条件,设计了较合理的铈硼硅石微量全分析流程。该流程也适合类似矿物的分析,与常法比较,本法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和用样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5.
丁建伟  张荣 《测绘学报》1993,22(4):299-303
现代地图学空间活跃,发展迅速,并在我国科技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本文在分析现代地图学发展特点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对现代地图学及其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现代地图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对我国现代地图学发展及建立学科体系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26.
美国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的新发展──发布气候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泉 《气象》1995,21(9):49-52
从1995年元月份起,美国天气局正式发布预见期为一年的业务性气候展望,该文简要地介绍了美国天气局作出这些重大变更的科学依据、预报方法、预报制作与预报准确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27.
基于GIS的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保证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GIS与地热工程分析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了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特点就是以长观数据与地热工程分析结果作为数据源,将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信息管理,资源评价与科学决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28.
能量与水分循环——气候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雁 《气象》2001,27(9):9-12
主要介绍了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介绍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开展的一系列大型科学试验计划。这些计划都是以开展大尺度水循环过程、陆面水循环过程、云与降水过程的观测试验为生长点,以分析、了解、模拟大气-陆地-海表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及循环为研究基础,旨在进一步弄清气候变暖的物理成因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弄清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旱涝形成机理;建立相应的气候模式,提出新的预报方法,从而实现较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和大尺度灾害性天气,合理调配水资源之目的。  相似文献   
29.
计算机图像处理可视化软件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数字图像实施处理的可视化表达,将使复杂,深奥的图像处理原理更容易理解,文中在详细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有关理论,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软件的总体框架,实现了多种图像处理功能,并辅以强大的联机帮助。  相似文献   
30.
从实践经验出发,结合相关技术基础,介绍在AutoCAD下进行地形图数字化时,原图定向的几种方法,并从精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软件实现的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