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32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443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1.
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胶黄铁矿及其退火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中胶黄铁矿的退火过程从早到晚可分成三个阶段:原始晶化变胶体阶段、不等粒变晶生长阶段和颗粒界面调整阶段。不同阶段的矿石各具特征性的结构,反映了燕山期侵入活动对于先存胶黄铁矿的不同程度热效应。  相似文献   
62.
西藏丁青蛇绿岩的东杂岩体是一种与玻镁安山岩(Boninite)有关的特殊的蛇绿岩类型。其 堆晶斜方辉石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西太平洋诸岛(伊豆—马利亚纳、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等)的玻镁安山岩相似。此外,超镁铁质构造岩中的橄榄石和顽火辉石富镁,指示残余地幔具强烈亏损的性质。尖晶石的Cr含量中等至较高,与深海橄榄岩及大洋中脊玄武岩中的尖晶石不同。堆晶岩和辉长岩中的古铜辉石富镁,斜长石富钙,也明显不同于典型大洋中脊环境的特征,表明丁青东蛇绿岩形成的环境不像大洋中脊或弧后盆地,而可能是在洋内俯冲带之上的岛弧底部。  相似文献   
63.
宇宙尘似文象结构的图像分析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增慧  李先宜 《矿物学报》1989,9(3):241-244
宇宙尘较广泛地分布于各地质时代和各种岩石中,它形成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因此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构造。本文对产于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岩石中具有似文象结构的宇宙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方面研究Si、Al等元素的赋存状态,另一方面研究这些元素与似文象结构的关系,进一步为它们的成因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4.
鲕粒,豆粒磷块岩的显微结构和生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东旭 《岩石学报》1989,5(4):66-75
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和早寒武世渔户村组、辛集组磷矿中有各种鮞粒、豆粒磷块岩。豆粒、鮞粒内核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有来自陆地的各种岩石砂屑、细砾,也有盆内沉积物破碎成的各种内碎屑。鮞粒、豆粒的壳层是同心纹层状磷灰石,它是内核在富磷海水扰动中逐层淀积而成。大部分豆粒、鮞粒在滨海高能浅水中与陆源砂、砾和岔内碎屑沉积在一起,少量鮞粒则沉积在滨外深水低能环境巾。豆粒、鮞粒和碎屑等沉积后又被不同物质胶结。  相似文献   
65.
具有重要岩石学和构造学意义的科马提岩,最吸引人同时又最令人困惑的特征之一是它的鬣刺结构和分层构造。本文从喷出地表的岩桨冷凝时温度分布、熔体性质与结晶作用的密切联系,把科马提岩浆喷发形成的岩流作为一个冷凝整体。通过与金属铸锭浇注成形和矿石冶炼生产的比较,发现它们在冷凝固结过程中温度场特征、熔体的性质、结晶能力和结晶方式都有十分相似的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详细解析了科马提岩的鬣刺结构和岩石分层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66.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的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刘喜山 《岩石学报》1994,10(4):413-426
大青山造山带中基底再造杂岩主要由高温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的糜棱片麻岩类、部分重烙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化糜棱片麻岩类及太古宙地壳残块三部分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底再造条岩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构造岩性单元,属于造山带根部地壳的一部分,而且其中前两部分既不属于太古富变质上壳岩和侵入岩系,也不属于早元古代变质上亮岩,而是早元古代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变形变质作用和部分重熔作用对太古宙基底综合改造作用的产物。基底再造杂岩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前寒武纪克拉通内硅铝壳造山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地质证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67.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堆晶角闪辉长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玉文  邓晋福 《现代地质》1995,9(2):212-219
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发现苏尼特左旗附近较广泛地分布有一种主要由角闪石和外长石组成的堆晶岩,其化学成分属基性岩范畴,可定名为堆晶角闪辉长岩。这类岩体具清楚的层状构造、堆晶结构.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元素、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均表明,该类岩石是由富水的拉斑玄武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是造山带火成岩组合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于造山构造岩浆旋回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68.
据石英ESR和~14C测年结果,蒋家沟泥石流堆积可分为晚更新世形成的古泥石流堆积和近代泥石流堆积两类。古泥石流堆积再分为早、中、晚三期。扫描镜下观察蒋家沟古泥石流堆积中的石英砂表面机械结构特征和现代泥石流十分相同,例如两者的颗粒都呈尖锐棱角状,粒面上均发育很好的贝壳状断裂结构、解理面、凹坑、擦痕(或擦沟)等,这表明二者的形成环境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9.
本文根据熔体聚合模型和正规溶液模型,建立了非平衡条件下,在二组分硅酸盐熔体固结过程中的非平衡非理想界面反应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上式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当W/RT<-2时,有三重态,并通过建立界面状态(组成)的质量守恒方程,合理地说明了硅酸盐固溶体矿物韵律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之一,寻找界面反应三重态是研究固溶体矿物韵律结构的一条相当普遍的途径。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Spinel-quartz-cordierite and spinel-quartz are found as relic prograde assemblages in Fe-rich granulites from the Araku area, Eastern Ghats belt, India. Subsequent reactions produced orthopyroxene + sillimanite in the former association and garnet + sillimanite in the latter. The first reaction is univariant in the FMAS system, but is trivariant in the present cas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Zn and Fe3+ in spinel. The second reaction also has high variance because of Zn and Fe3+,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Ca in garnet. Thermobarometry shows that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were approximately 950° C and 8.5 kbar and the fo 2 was near the NNO buffer. In Fe-rich bulk compositions and low- P -high- T conditions of metamorphism, two of the univariant reactions around the invariant point [Sa], namely (Sa, Hy) and (Sa, Cd), change topology due to reverse partitioning of Fe-Mg between coexisting garnet and spinel. An alternative partial petrogenetic grid in the system FMAS is constructed for such conditions and is applied satisfactorily to several sapphirine-free spinel granulites. It is shown that bulk composition ( X Fe and Zn) exerts greater control on the stability of spinel + quartz than fo 2.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Zn and Fe3+ in spinel on the proposed grid is evaluated. Reaction textures in the Araku spinel granulites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trogenetic grid as due to near-isobaric c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