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喻思斌  邱检生  王睿强 《岩石学报》2016,32(12):3597-3612
本文报道了冈底斯中段达居复式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以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据此探讨了岩浆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而全面揭示了岩体的成因。根据岩性和岩相特征,达居复式岩体可区分为昌那和桑嘎两个单元,前者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岩体内含丰富的闪长质包体;后者岩性主要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岩性总体较均匀。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昌那单元花岗闪长岩和其中的闪长质包体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分别为52.7±0.7Ma和52.3±0.6Ma,桑嘎单元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5.3±0.7Ma。地球化学组成上,二单元岩石均具有亚碱、准铝的特征,碱铝指数(AKI值)多低于0.9,铝饱和指数(A/NKC值)均小于1.0,属于准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它们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Pb),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具有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与昌那单元岩石相比,桑嘎单元岩石富硅、富碱,具有较高的Rb/Sr、Rb/Ba比值,并表现出较显著的Eu负异常,指示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演化。昌那单元花岗闪长岩和其中的闪长质包体具有一致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二者的ε_(Hf)(t)值分别为+4.6~+11.5和+5.0~+11.1,桑嘎单元总体也具有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但其ε_(Hf)(t)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5~+14.7)。综合分析表明,昌那单元岩石应为底侵的亏损地幔岩浆与其诱发初生地壳熔融产生的岩浆经混合作用形成,桑嘎单元岩石为这一混源岩浆经进一步分异演化后侵位结晶的产物,且成岩过程中极可能有古老的印度地壳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162.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Baimashan Plut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late Indosinian (204.5±2.8 Ma-209.2±3.8 Ma) biotite granodiorites/monzonitic granites (LIGs) and early Yanshanian (176.7±1.7 Ma) two-micas monzonitic granites (EYGs), and the coeval (203.2±4.5 Ma-205.1±3.9 Ma)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MMEs) are generally found in the former. In addition, the ages of cores within zircons from LIGs and MMEs ranging from 221.4±4.0 Ma to 226.5±4.1Ma provide evidence of multistage magma intrusion during Indosinian in the study area. Measured 3010±20.6 Ma of inherited zircon age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recycling Archaean curstal material in existence in this area. LIGs and EYGs share some similar geochemical features: subalkaline and peraluminous granites, enrichment of Th, U, K, Ta, Zr, Hf and LREE but depletion of Ba, Nb, P, Ti and Eu, low εNd(t) values but high (87Sr/86Sr)i ratios, and old T2DM (ca. 1.9-2.0 Ga). The behaviors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and REE are mainly dominat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plagioclase, K-feldspar, ilmenite and apatite, but that of Sr isotope mainly controlled by EC-AFC. They are crust-sourced and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paleo-Proterozoic metagreywackes and related to biotite dehydration melting. LIGs are formed in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as crustal loc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during late Indosinian. But EYGs may be evolved products of congeneric granitic magma with LIGs formed in late Indoinian, which were emplaced again when crust underwent extensive thinning and extension in post-orogenic tectonic setting during Yanshanian in SC after undergoing EC-AFC. MMEs should be cognate enclaves and derived from liquid immiscibility of host magma.  相似文献   
163.
在1.00-3.50GPa、1500-1700℃的温压范围,以福建闽清碱性玄武财FM-91为初始物料,进行了高温高压熔融实验,通过对淬火玻璃的成分和折光的研究,发现压力的发迹对折光率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温度的改变基本不影响折光主,并讨论了在成分不变的前提下,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对熔体结构的可能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4.
铜陵地区岩浆岩中产有两类石包体,一类为属高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残余)包体;另一类为属于二长岩-闪长岩类的岩浆岩包体,对这两类岩石包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计算了了各类岩石包体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石包体与寄主岩浆岩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岩浆岩和有关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提出了深部古老变质基底部分融-岩浆积聚,分异,并在不同层位就形,形成深位和浅位岩浆房-不同成分的岩浆混合-气液隐爆迁移沉淀这样一种与同熔型岩浆岩有关的新的层控矽卡岩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5.
马绪宣  施彬  熊发挥  李海兵 《岩石学报》2020,36(10):3063-3080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其形成过程主要受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控制,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曲水岩基位于冈底斯岩浆带中段,介于拉萨和曲水之间,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组成。岩基花岗质岩体中包含大量暗色岩浆包体,包体产出状态有同侵位岩墙、包体墙、包体群等,表明岩浆混杂与混合现象。前人关于曲水岩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很多进展,比如,发现这些暗色岩浆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同的结晶时代,主要集中在55~45Ma。但是,关于曲水岩基形成在俯冲背景还是碰撞背景还存在着争论。这些广泛分布的暗色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岩浆混合过程还需要精细的矿物学工作。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野外岩性分布、暗色岩浆包体出露形态的基础上,重点选择花岗闪长质寄主岩和其中的暗色岩浆包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显微结构和构造的分析,并结合电子探针数据,以探求曲水岩基的岩浆混合过程。我们初步认为曲水岩基的形成经历两期混合过程:早期的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端元在深部的混合;晚期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后的中性岩浆爆破、上升,并继续与酸性岩浆混合。此外,曲水岩基形成于俯冲到碰撞的转换过程,受控于俯冲板片作用所产生的弧型岩浆和板片回旋及稍后的断离所产生的地幔岩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