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晓天-磨子潭断裂是北大别杂岩带的北部边界,其早白垩世构造活动型式可以为北大别带穹隆演化过程提供制约.为了获得晓天-磨子潭断裂的活动时间,本次工作在详细的野外研究基础上,采集了一系列含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糜棱岩样品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采自佛子岭地区的XM31-2糜棱岩中角闪石获得了141.9 Ma的坪年龄,该样品变形温度接近于角闪石K-Ar体系的封闭温度,表明该年龄结果为最接近于变形年龄的冷却年龄,指示断裂带形成于141.9 Ma之前的晚侏罗世末或早白垩世初.断裂带糜棱岩中所记录的年龄结果表现出明显的东早西晚的规律,这指示北大别带内罗田穹隆的启动时间要晚于岳西穹隆.断裂带内东、西两段运动学上的差异指示其现今的几何学形态是经过后期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断裂带东段130 Ma的快速冷却事件的存在指示改造断裂带几何学形态的构造事件发生于130 Ma之后.  相似文献   
52.
熊双才  李广  杨俊弢 《地质论评》2019,65(Z1):99-100
正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是增生造山过程演化的产物,准噶尔岩浆构造发育是研究中亚造山带的有利地段。老爷庙位于准噶尔造山带东部,自然环境恶劣,前人仅对该区部分古生代地层做了少量研究(张冀等,2013),而对侵入岩研究较少,且缺乏精确的年代数据。本次研究结合"新疆巴里坤县1∶5万六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通过高精度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综合  相似文献   
53.
吕梁地区18亿年的后造山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和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吕梁地区的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锆石SHRIMP的U -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 ,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在Y +Nb对Rb和Y对Nb图解中均位于板内花岗岩区 ,在花岗岩的R1-R2图解上 ,芦芽山含辉石石英二长岩位于后碰撞隆升 (post collisionuplift)花岗岩区 ,云中山花岗岩位于晚造山 (lateorogenic)花岗岩区 ,它们都属于后造山花岗岩。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的锆石SHRIMPU -Pb年龄为 1794±13Ma ,云中山花岗岩的年龄为 180 1± 11Ma。 18亿年后造山花岗岩的确定 ,为确定古元古代末造山运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4.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Ma左右.25~3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55.
The Motru Dyke Swarm intrudes the Precambrian Danubian basement of the Southern Carpathians (Romania). It is a marker of a sub-volcanic event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Palaeozoic (Cambrian to Ordovicia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ykes on a ∼2,000 km2 area is heterogeneous; several areas of high dyke density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a detailed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y. Taken altogether, the 150 samples define a single complete magmatic series, from basaltic andesite to rhyolite. Whole-rock major element variations show a medium- to high-K, calc-alkaline magmatic suite.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and the general decrease of trace element contents (both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including REEs) from basaltic andesite to rhyolite are consistent with 1) the fractionation of the observed phenocryst assemblages, Ca-amphibole (Ti-pargasite to magnesiohornblende) followed by intermediate plagioclase, clinopyroxene and accessory biotite and quartz and 2) the absence of lower and/or upper crustal contamination. Trace elements diagrams display typical arc patterns (LILE, Pb and LREE enrichment and relative depletion in Nb-Ta, Zr-Hf and Ti). The Th/U, Nb/Ta and Zr/Hf ratios are constant and close to the mantle values throughout the whole series, which argues that the parental magma was generated from a single and homogeneous enriched lithospheric mantle source. The field regional evidence implies that melting occurred during a late- to post-orogenic period of lithospheric extension, and thus took place quite lately after the cessation of Pan-African subduction.  相似文献   
56.
内蒙古海莫赛格地区发育有中-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形成于164.0±1.0~155.5±0.9 Ma,属中-晚侏罗世。主量元素分析表明,火山岩具高硅(SiO2=62.09%~77.57%)、富碱(K2O+Na2O=7.27%~10.13%)、富钾(K2O/Na2O=1.10~2.82)、贫钙镁(CaO=0.16%~2.46%,平均为0.73%;MgO=0.10%~1.08%,平均为0.29%,Mg#多小于45)和高FeOT/MgO(2.37~7.22,平均为4.49)值的特征,属准铝质-过铝质(A/CNK=0.98~2.29)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微量元素数据显示,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37.6×10-6~315.3×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La/Yb)N=2.84~17.81],轻稀土元素(LREE)较为富集,重稀土元素分布相对平坦,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右倾型,中等-弱负铕异常(δEu=0.14~0.79,1个样品为1.54),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K,贫Sr并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岩石具低Sr(46.2×10-6~799.3×10-6,平均208.0×10-6)、高Yb(2.02×10-6~4.23×10-6)含量。综合最新区域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区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岩浆来源于壳源物质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为造山后伸展阶段的产物,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大角度北向斜向俯冲作用导致的走滑-拉伸作用有关。关键词:中-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锆石U-Pb年龄;造山后伸展;内蒙古  相似文献   
57.
马芳  薛怀民 《地质学报》2017,91(2):334-361
处于浙-赣火山岩带东北缘的湖(州)-安(吉)盆地内的火山岩/潜火山岩从中性到酸性,中间没有明显的成分间断,以中酸性—酸性组分占绝对优势,中性组分相对较少,缺少基性组分,代表一套连续的中性—酸性岩浆系列。岩石化学总体表现为富碱和高钾的特征,中性岩属橄榄玄粗岩系列,中酸性—酸性岩类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盆地内的火山岩在地球化学上均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则有一定程度的亏损。火山岩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变异规律揭示分离结晶作用是盆地内岩浆演化的主要机理,但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分离的矿物相有所差异,斜长石自始至终都是分离结晶的重要矿物相,在中性—中酸性岩浆演化阶段,角闪石可能也是重要的分离矿物,而中酸性—酸性岩中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也起着重要影响。本文所作的精确定年结果表明,盆地内三期火山活动产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几乎一致,介于128~130 Ma之间,指示盆地内主要火山活动持续的时间很短。另外测得粗安岩集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6±1 Ma,可能意味着该盆地初期有少量偏基性的火山活动。推测湖安火山岩盆地发育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后造山环境,岩浆的形成可能受控于岩石圈的拆沉或俯冲板片的断落,母岩浆主要是由镁铁质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几乎没有地幔物质的参与,所形成的安山质-英安质岩浆在浅部岩浆房中发生过强烈的分异演化。  相似文献   
58.
浙东地区岩浆岩广泛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较明显,总体沿北东向余姚-丽水断裂带分布。本文对东园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东园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少量花岗岩组成,主岩体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5.6±0.7 Ma(MSWD=0.97,2σ),花岗岩为238.1±0.8 Ma(MSWD=1.3,2σ),均属中三叠世产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具高硅(62.94%~75.29%)、富碱(Na_2O+K_2O=8.17%~9.34%)且富钾(K_2O=4.54%~5.63%)的特征,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较强的Eu正异常(δEu=0.94~2.43),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P、Ti,而相对富集Th、Hf,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相对贫Ba。岩体属高(-中等)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具弧属性的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向后碰撞阶段转变的大地构造环境,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作用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