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造山带中-下地壳韧性流变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构造活动形式,是造山带深部岩石圈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对板块俯冲阶段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及其深部动力学认识不足。本次工作对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岩石开展了详尽的构造观察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研究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本次研究表明,中-下地壳流变带内岩石变形从边界区域的简单剪切变形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在核部区域以纯剪切变形为主。流变带内部岩石变形特征表明北大别中-下地壳流变带的流变形式是介于活动边界条件下的透入性剪切流动和固定边界条件下韧性垮塌流动的过渡形式。这一流变形式可能是深俯冲太平洋板块的绕屈回撤和加厚造山带地壳活化韧性垮塌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1 Introduction Voluminous literature has resulted from study of the geology and tectonic evironments of post-orogenic granitoids in eastern Tianshan (He et al., 1995; Han et al., 1997; Gu et al., 1999, 2001; Li et al., 2003; Chen et al., 2004). Previous contributions (Hu et al., 1997; Li et al., 2003) indicate that major event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northern Xinjiang occurred around 300 Ma. Then, the tectonics converte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resulting in the uplifting of th…  相似文献   
23.
桂东北牛庙和同安岩体分别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163±4Ma和160± 4Ma。岩石以富铝、富碱、高钾、富含Rb、Ba、Th、U、Pb、Sr等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LILE)及富含REE、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主要特征,属富钾系列或钾玄岩系列。其不相容元素的分布特征为亲OIB型,主要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熔融。两岩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原始岩浆经历过相当充分的分离结晶和相当程度的地壳混染,即通过AFC方式而形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微细粒状暗色包体是共存的更偏基性的岩浆与寄主岩浆不完全混合的残留,其成分的多样性和相互过渡关系,反映了不同包体母岩浆在形成和演化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华南后造山阶段大陆地壳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沿超岩石圈深断裂的上涌和底侵,是造成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熔融并形成本区闪长质和花岗质岩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4.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育一系列后造山花岗岩体。富蕴南额尔齐斯断裂带中发育具有片麻理的黑云母花岗岩体,其中还侵入有未变形的黑云母花岗岩体。本文对这两个岩体进行了 TIMS 法锆石 U-Pb 测年,结果分别为 281±5 Ma(变形岩体)和275±2 Ma(不变形岩体),显示其为后造山花岗岩体。该研究表明,阿尔泰造山带在281± 5 Ma 时仍存在一定规模的后造山剪切作用,275±2 Ma 之后变形作用开始变弱。  相似文献   
25.
诸广山南体为一复式岩基,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3个时代。本文着重讨论燕山早期主体花岗岩,即中侏罗世三江口序列。该序列由5个岩石单元组成,岩石类型为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较早次单元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经包体岩相学研究,花岗岩浆具壳幔混合成因。SiO2平均含量从早次68.95%向末次76.30%逐渐增加;全碱较高,Na2O K2O在7.11%~8.24%,平均为7.73%,且K2O>Na2O;ASI值平均为1.05(0.92~1.19),岩石为镁质-铁质,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ΣREE含量中等,平均为213μg/g,为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程度较大;具Ba、Nb、Sr、P、Ti、Eu、Ba负异常和Rb、U、Th、Nd、Zr、Sm、Y正异常,反映陆内构造-岩浆环境。ISr值为0.7115~0.72466,εNd(t)值平均为-10.97(-10.0~-12.6),t2DM平均为1.84Ga(1.75~2.0Ga),与南岭中生代花岗岩平均值(1.7~1.8Ga)相近,反映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三江口序列花岗岩形成于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同时也表明南岭乃至华南地区燕山早期构造环境为后造山而不是陆内裂谷。  相似文献   
26.
内蒙古扎鲁特旗嘎达苏A型花岗岩具晶洞构造,文象、蠕英结构,其化学成分富硅铝而贫铁,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轻稀土元素曲线右倾,富Ga、Nb、U,贫Ba、Sr、Ti,10~4Ga/Al值为2.64~3.18,Y/Nb值为1.72~2.03,Nb/Ta值为5.99~8.33,属A2型花岗岩。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侵位年龄为249.0±2.7Ma,推测属古亚洲洋在三叠纪闭合后,兴蒙造山带的后期伸展拉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7.
大干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该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8.68%~71.12%,平均含量为69.84%;Al_2O_3含量为14.01%~15.40%,平均含量为14.82%;K_2O/Na_2O值高,为1.19~1.64,平均为1.40;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98~1.02,平均为1.00,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LREE元素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原始地幔明显富集U、Th,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εNd(t)0,为-5.6~-7.3,tDM=1.54~2.27 Ga,表明其物源可能主要为中元古代物质(金水口群),LA-ICP-MS锆石εHf(t)=-2.2~2.6,显著不同于地壳岩浆的Hf同位素组成,显示有地幔物质添加。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2±2 Ma(MSWD=1.14)。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大干沟岩体为早古生代造山后伸展阶段的产物,是东昆南地体与东昆北地体碰撞后地幔岩浆上涌及地壳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大西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赋存在玛尼吐组火山岩中。对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围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区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安山岩和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57.8±6.2)Ma和(156.9±7.4)Ma,应代表其形成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相对富碱、富铝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和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Zr、Hf),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特征显示岩浆来自被俯冲流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且经历了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大西营子金矿区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9.
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若干新元古代地质事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江南造山带( 中-) 西段在“俯冲造山阶段”形成的科马提质玄武岩、石英角斑岩、流纹质凝灰岩及“后造山伸展阶段”形成的两类基性岩的特征,研究表明,科马提质玄武岩是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高MgO 玄武岩。高的Ni 和Cr含量说明它们为来自弧下地幔的原始岩浆,较高的MgO 显示这些高MgO 玄武岩浆是在相对较干的条件下从地幔源区分离的。“后造山伸展阶段”形成的两种基性岩分别来自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基底地层中砂岩的碎屑锆石及夹层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的锆石U-Pb 定年表明,在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岛弧岩浆活动的时间约为878~822 Ma,岛弧地区陆源碎屑的沉积作用发生在872~835 Ma 期间,表明存在同时代的(coeval)“岛弧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30.
江西乐安县咸口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定年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乐安县咸口花岗岩体主要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粗粒少斑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另有较多细粒碱长花岗岩脉,总体呈偏心式环套状分布。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230±4Ma、235±3Ma和235±3Ma,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具有高硅(SiO2=70.35%~76.89%),富碱(Na2O+K2O=6.77%~11.40%),弱过铝-强过铝(A/CNK=1.00~1.18,平均1.07)的特征。主体花岗岩富集稀土元素[∑REE=(121.52~383.33)×10-6]和高场强元素(Y、Zr、Nb等),晚期强分异并受流体作用的细粒碱长花岗岩稀土含量低[∑REE=(25.85~43.75)×10-6]。具有S型-铝质A型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87Sr/86Sr)i为0.7082~0.7120,εNd(t)值介于-7.07~-8.10之间,平均值为-7.48,t2DM为1585~1669Ma,平均1618Ma,显示其物源以地壳物质为主,混有地幔组份,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壳幔混源的特征。提出咸口岩体形成于后造山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