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1137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起-分层滑脱构造系(简称隆-滑构造)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它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着形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特定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隆-滑构造形成后又受到造山期收缩作用的挤压改造,它的原始形象已不甚明确,但一般常可以在复背斜构造中首先发现前造山期隆-滑构造的存在。由于隆-滑构造的特殊性,它对于造山带的构造学、地层学、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等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燊  迟效国  李才  杨日红 《世界地质》2001,20(2):105-112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降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人隆升模式等)。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以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3.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94.
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 Be和26 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Ma。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相似文献   
95.
Although studies on 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 usually assume a purely linear rheology, we have previously shown that mantle relaxation after the melting of Laurentide ice sheet is better described by a composite rheology including a non-linear term. This modelling is, however, based on axially symmetric geometry and glacial forcing derived from ICE-3G and suffers from a certain amount of arbitrarines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ice load. In this work we apply adjusted spherical harmonics analysis to interpolate the ice thicknesses of ICE-3G and ICE-1 glaciological models. This filters out the non-axisymmetric components of the ice load by considering only the zonal terms in the spherical harmonics expansion. The resulting load function is used in finite-element simulation of postglacial rebound to compare composite versus purely linear rheology.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composite rheology can explain relative sea level (RSL) data in North America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a purely linear rheology. The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rheology suggests that in future investigations, it may be better to use this more physically realistic creep law for modelling mantle deformation induced by glacial forcing.  相似文献   
96.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吐哈盆地地质概况;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说明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7.
地壳均衡假说与湘西北地壳均衡失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湖南省1:100万10′×15′平均均衡重力异常图知,湘西北地区呈重力高;除此以外的广大地区,当消除花岗岩对应的局部重力低外,均衡异常基本呈零值特征。笔者认为这是湖南全省的地壳均衡失调区,并从5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1)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2)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1986年以前,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0.11±0.01)Bq/cm2及(0.37±0.01)Bq/cm2],而7Be的散落相近.这说明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存在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99.
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的物质成分及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 ,涉及到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羌塘盆地的形成发展及高原的隆升过程。对羌塘中央隆起区构造演化在认识上目前有较大分歧 ,主要有两种观点 :1)认为扎布 (察布 )—查桑地区发育裂谷 ,没有发育成特提斯洋盆 ;2 )龙木错—双湖 (—澜沧江 )古特提斯缝合带 ,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闭合遗迹之一。基于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成分及属性 ,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将羌塘中央隆起中泥盆世—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历史划分了六个阶段 ,即D2 —C11初始裂谷阶段 ;C21—C2 裂谷阶段 ;P1海底扩张—大洋化阶段 ;P2 —T2 板块汇聚—消减阶段 ;T3 —J1板块碰撞阶段 ;J2 —K1碰撞—整体抬升阶段。羌塘中央隆起构造演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100.
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回顾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历史,剖析各种隆升动力学模式,依据着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的构的强烈不均一性和、三分性”,“对称性”构造地貌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是印度地块和塔里木一可拉善地块双向不均一俯冲和青藏腹地深层热隆扩展联合作用的结果,俯冲是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而热隆扩展是高原隆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