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1137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82.
Vertical land motion caused by continuing 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 is one of several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ea‐level change and is not limited just to previously glaciated regions. A national‐scale analysis for the British Isles shows an ellipse of present‐day relative uplift (relative sea‐level fall), ~1.2 mm a?1, broadly centred on the deglaciated mountains of Scotland. The pattern of three foci of relative subsidence, ~1 mm a?1, results from the additional interactions of the deglacial meltwater load on the Atlantic basin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signal due to far‐field ice sheets. At a local scale, sediment compaction can more than double the rate of relative land subsidence. Relative land‐level change (the negative of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is not the same as vertical land motion. There is a spatial pattern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lative land‐level change and vertical land motion, with differences at present of approximately ?0.1 to ?0.3 mm a?1 around the British Isles and +2.5 to ?1.5 mm a?1 globally. For the wider scientific and user community, whether or not the differences ar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will depend upon the location, time frame and spatial scale of the study that uses such informa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介绍由重磁资料计算上海地区居里面、莫霍面、均衡重力异常及地幔流应力场的方法和成果,并在对成果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趋势的关系,其中着重讨论了居里面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对上海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4.
崔军文 《地质论评》1994,40(2):106-110
在综述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观点和模式后,依据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和岩石圈组构特征,提出了高原隆升的新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造成岩石圈组构和变形的不均一性及岩石圈中存在的碰撞→收缩(重力不均衡)→伸展(均衡调整)的正向转变和由伸展→收缩的逆向转变的反复交替。据此将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喜马拉雅型、冈底斯型和昆仑型。  相似文献   
85.
86.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91  
青藏高原夹持于土兰、塔里木、华北、扬子与印度等刚性地块之间,在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构造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系统。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高原开始了一个地壳缩短、加厚和不断隆升的新阶段。高原隆升可以划分为俯冲碰撞隆升、汇聚挤压隆升和均衡调整隆升3个阶段。高原地壳的加厚、缩短是在压应力作用下通过不同层次物质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实现的,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概括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87.
88.
中国东部中生代产铀火山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铀火山岩与非产铀火山岩存在岩石、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特征性差异;中国东部产铀火山洼地均形成于幔隆翼部重力高梯度带基底隆起构造环境,而火山洼地中铀的晚期主成矿作用,则以白垩纪拉张环境下贯入的中基性岩脉为先导,随后与之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89.
岷山隆起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麒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9-439
岷山隆起为一第四纪强烈抬升区,构成川西高原的西界。岷山隆起的东、西边界分别受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的控制,为地震活动带,南部向龙门山构造带过渡。岷江断裂北段的第四纪活动始于距今2Ma以前,为一逆走滑断层,观测到的左旋位移量为2.4km,左旋滑动速率为1mm/a。岷江断裂控制了沿隆起西界分布的地震活动,包括1933年叠溪和1960年漳腊地震  相似文献   
90.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根 Demis.  A 《地质学报》1995,69(3):204-214
通过龙门山区和川西前陆盆地岩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1)松潘-甘孜褶皱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3-4km,隆升速率最低为0.3-0.4mm/a;(2)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5-6km,隆升速率最低为0.016-0.032mm/a;(4)川西前陆盆地60Ma以来降升1-2km,降升速率为0.028-0.05mm/a;(5)10Ma以来北川-映秀-小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