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17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793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StudyonEogeneBasalts:ImplicationoftheDeepProcesovertheBohaiwanBasinEvolution*YeDelongLuFengxiangZhuQinwenZhengJianpingFaculty...  相似文献   
32.
LithosphericStretching,SubsidenceandThermalHistoryModeling:ApplicationtoYinggehai,QiongdongnanandSongliaoBasinsinEastChina*Li...  相似文献   
33.
34.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35.
陆相火山岩铜矿床成矿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陆相火山岩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对于多发现新的铜矿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的实际存在,大陆玄武岩型铜矿的成矿系列,大陆裂谷的成矿环境和热液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6.
陕西南部北大巴山地区早志留世滔河口组碱基性火山岩,分布层位稳定,岩性标志特征。根据火山岩岩石类型和地层学以及古生物组合特征对其岩石地层单位重新进行了厘定,研究了火山岩的成因,探讨了火山岩形成的机制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7.
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陈发景  汪新文 《地质论评》1996,42(4):304-310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但其成因机制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3)通过大陆内裂谷火山岩化学成分、地温场、构造变形、岩石圈结构以及区域板块构造背景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六种大陆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4)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其周缘造山带密切相关,其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冲断带构造负载的挠曲响应;  相似文献   
38.
Although the U.K. is in an area of only low to moderate seismicity, the seismic hazard is sufficient to pose a threat to sensitive structures such as chemical plants and nuclear facilities. In quantifying the level of hazard by conventional probabilistic methodology, however, some problems arise in attempting to interpret earthquake data in term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s. In the U.K., not only is it impossible to identify any demonstrably active faults, but also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iscern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tern of seismicity and local or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use of two zonation approaches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such a way that the general character and trend of seismicity is preserved. In one approach, the zonation is informed by the structural geology, where possible; geological zonation is avoided if it produces sources with heterogeneous seismicity. In the other approach, the record of past earthquakes is divided up into very small zones around individual epicentres or groups of epicentres, the size of each zone usually being proportional to the uncertainty in the epicentral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event. This zonation preserves an observed tendency of some British earthquakes to repeat themselve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intraplate areas such as the U.K., it is often inappropriate to attempt to model individual fault sources. No faults in the U.K. are provably active. Because an earthquake of moderate size can occur on a very short fault segment, it is impractical to restrict fault modelling to major features. Even the two largest U.K. faults, suspected to be active, pose problems in attributing historical seismicity to them as distinct features.  相似文献   
39.
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和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为例,通过对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生储盖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的比较,对纵向拼合式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作了探讨。阐明了具有相似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同一时期处于相近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盆地,应具有相似的含油气远景;而这一切都是由近似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即:地球深部动力所诱发的远源板内应力、地幔底辟等因素所控制的,再一次证明了裂谷类型的沉积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指明了在我国东部原裂谷系中开展油气普查勘探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0.
在计算覆盖整个黄晔裂谷200口人工井(包括少部分探井)沉降量的基础上,总结本区二种基本沉降曲线模式。统计出热沉降(St)与初始沉降(Si)之比为0.6,依此为约束条件与大陆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正演模式进行对比,与简单剪切模式预测的热沉降与初始沉降之比值及几何效应更接近。进一步证实黄骅裂谷以简单剪切机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更合理,这与著名的以纯剪模式形成的北海伸展盆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