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7篇
  免费   2402篇
  国内免费   3105篇
测绘学   350篇
大气科学   1640篇
地球物理   1761篇
地质学   7349篇
海洋学   1270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921篇
自然地理   1184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547篇
  2021年   635篇
  2020年   597篇
  2019年   756篇
  2018年   556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597篇
  2015年   637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683篇
  2012年   771篇
  2011年   758篇
  2010年   644篇
  2009年   626篇
  2008年   590篇
  2007年   625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李梓豪  唐超 《测绘通报》2021,(8):83-87,101
裂缝一直是隧道病害的重点检测对象,但传统人工巡检仅能通过肉眼发现后记录,人工识别精准度与效率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判断,无信息化手段辅助,作业效率识别精度亟待提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助高清工业相机成像分辨率高、采集速度快等特点,将高清工业相机部署于轨道车上获取隧道表面裂缝病害信息,大幅提高了隧道裂缝识别效率,将识别精度提升至0.2 mm,同时融入优化的Cascade R-CNN算法,在有监督情况下训练隧道裂缝样本,最终实现了隧道裂缝病害的高效提取,同时研发了一套包含硬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数据管理平台的裂缝病害识别路线,真正意义上破除了识别慢、精度低、靠经验、难管理的技术壁垒。  相似文献   
992.
陈炳翰  范建福  刘建楠 《地质学报》2023,97(4):1329-1341
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产出了大部分碲资源,其他类型碲矿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暂未明确。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本文对中国碲矿资源特征、碲矿类型、时空分布进行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中国碲矿成矿规律。本文对中国碲矿的资源特征进行了介绍;收集了全国45个含碲矿床的资料,将中国碲矿分为碱性-偏碱性侵入岩型、卡林-类卡林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矽卡岩型、造山型、铜镍硫化物型6大预测类型;将碲矿形成时代分为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4个成矿期,划分了9个碲成矿带,即吉黑、华北陆块西缘、华北陆块北缘、辽东、秦岭、苏鲁、长江中下游、三江、南岭成矿带;厘定出34个与碲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建立了中国碲矿成矿谱系。综合研究所得,中国碲矿以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矽卡岩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造山型矿床,长江中下游和滇川黔地区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993.
热源、热储层(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地温场等是影响地热资源评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渭河盆地西安凹陷-西安市延长石油西化小区为例,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地层测温、测井、岩芯分析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地温场特征、热储层特征及地热资源量,运用多种参数对热储层有利区进行了综合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石油西化小区属地热异常区,地温梯度为3.5℃/100 m;研究区张家坡组、蓝田灞河组砂泥岩互层发育,砂厚分布在40~140 m之间,平均孔隙度分布在15.68%~30.3%之间,蓝田灞河组砂层厚度、地层热量、含水量和总热量均高于三门组和张家坡组地层,地热开发条件最好;综合考虑砂体厚度、地层含水量、地温梯度、地温、热储层物性因素,认为西安凹陷延长石油西化小区地热开发应选择蓝田灞河组为主要目的层段,最优的地热开发方式应采用采灌平衡法进行地热开采,综合考虑研究区更宜选择中深层地埋管井下换热方式进行地热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9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部红车断裂带- 车排子凸起油气藏众多,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十分复杂,原油类型及其来源长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在准噶尔盆地不同时代烃源岩生成原油典型地球化学特征与主要油源判识指标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红车断裂带- 车排子凸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将该区域原油分为五类,其中三类原油分别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湖相烃源岩,另外两类为混合原油,分别为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的生物降解稠油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和古近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白垩系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东北部春风油田稠油来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东侧- 红车断裂带西侧新近系沙湾组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中部春光油田白垩系—古近系油藏稠油为二叠系来源稠油和侏罗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新近系沙湾组油藏稠油为二叠系来源稠油与新近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车排子凸起西部石炭系—古近系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而新近系沙湾组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部地区油气藏成藏研究及区域油气勘探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在机场填海区地表稳定散射的范围内,本文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机场地表形变安全性进行了监测分析,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年形变速率数据结果和高分辨率形变时序结果,并以此分析了香港国际机场的地表形变区在监测周期内的形变时空分布特征。为证明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观测站的垂直位移数据,对InSAR方法反演的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证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6.
李辉  吴启明  申朝永  刘芳  李婷  张峥 《测绘通报》2021,(10):150-153
本文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为试点,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分析评价耕地空间特征、农业物资运输配套设施空间分布、农业灌溉资源空间分布等因子对耕地生产效益的影响。然后从地理国情普查、耕地地球化学质量调查等成果数据中甄选影响因子,构建影响因子样本集,提出梯度距离概念,计算等级耕地经济效益权重,并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价各因子对耕地生产效益的影响。最后从地理空间角度提出了提升县域农业生产效益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现有职住空间关系的研究难以在微观维度上有效促进大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的均衡发展以及规划政策与现状发展存在的时序错位问题,该文以北京市为例,从房屋建筑使用用途的角度切入,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热点分析模型和职住用地比三个评价方法,同时借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与可视化表达,探究北京职住空间在乡镇尺度下的组织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职住空间表现为聚类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中心,大致呈现出环状圈层分布,北京市职住空间的“热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而“冷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相同,职住空间关系存在失衡,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提出的研究方法从微观维度分析了城市职住空间的组织特征,促进了城市规划与发展时序的有效结合,可在特大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的研究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geological settings, tight oil is the oil that occurs in shale or tight reservoirs, which has permeability less than 1 mD and is interbedded with or close to shale, including tight dolomitic oil and shale oil. The Fengcheng area (FA),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tight oil exploration of the Fengcheng (P1f) Formation recent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ight oil resources have good exploration prospects. Whereas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rmian P1f source rocks results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ight oil resource potential.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lls, seismic inversion, sedimentary facies, tectonic burial depth,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1f source rock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were predicted: the thickness of source rocks, abundance and type of organic matter. And on this basis, an improve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methodology together with basin simulation techniques was applied to unravel the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1f source rocks in FA. Results show that the P1f source rocks distribute widely (up to 2039 km2), are thick (up to 260 m), have high total organic content (TOC, ranging from 0.15 to 4 wt%), are dominated by type II kerogen and have entered into low mature–mature stage. The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ocks reache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at 0.5% Ro and 0.85% Ro and the comprehensive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was about 46%. The amount of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from the P1f source rocks was 31.85 × 108 and 15.31 × 108 t, respectively, with a residual amount of 16.54 × 108 t within the source rocks. Volumetrically, the geological resource of shale oil is up to 15.65 × 108 t. Sm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mount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compared with that b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methodology may be due to other oil accumulations present within interbedded sands associated with the oil shale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丘陵地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统计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数据获取率来分析和评价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能力, 对通过2012年的风廓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获取率和信噪比都随季节变化, 夏季探测能力大于冬季。按照数据获取率达到80%的要求, 确定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无降雨天气有效探测高度为3 km, 并确定低模和高模最佳衔接高度为0.6 km, 能够获得更好的数据获取率。在无降雨天气, 信噪比随高度呈现对数函数单调递减的变化规律, 夏季信噪比的衰减程度比冬季大;在降雨天气, 信噪比随高度呈现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 其斜率范围在-10.44~-2.47之间, 而夏季信噪比的衰减程度比冬季小。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大气科学》2015,39(6):1191-1203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