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769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21.
萤石成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萤石成矿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物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萤石矿物不同颜色的原因、光学萤石与晶洞的相关性和主要共、伴生矿物组合的研讨,结合其成矿的地质背景,认为:在地球内部单质氟(F2)不可能存在;气态SiF4是氟的主要迁移形式;SiF4与CaH2一道从地球深部随岩浆、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被氧化、分解成矿。或与围岩、热液中有关成分作用成矿。  相似文献   
922.
本文利用贵州省金沙县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成果,分析了耕地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整体表现出富硒特征,土壤硒主要继承于母岩,在同一成土母岩环境下,硒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质地关系表现为黏土>壤土>砂土,表明土壤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硒占总硒的主要部分,硒可能赋存于腐殖质与黏土中。稻谷中硒的生物富集系数与其根系土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p<001),推测研究区水稻土中有机硒主要以胡敏酸硒形式存在,且占了土壤总硒含量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92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对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控制特点和规律: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盐岩最多,变质岩次之;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多组构造汇聚部位及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海相火山岩、陆相火山岩、侵入岩控制着我国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银矿产出。分析了我国大型、超大型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提出川西义敦岛弧带、川滇黔接壤地区和大兴安岭成矿带是大型、超大型银矿的重要找矿区,继续加强我国陆相火山岩型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寻找和研究;重视在萤石矿床分布区、黑色岩系分布区找银矿及火山岩地区找银锰型矿床;充分利用银矿找钨、锡等其他矿种。  相似文献   
924.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化学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最重要的一个矿床,该矿床分为A、B、C三个矿区,成矿以铜、铅、锌为主,伴有铁、钼、金、银等矿化。本文主要分析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与斑铜矿共5种主要矿石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利用A、B、C三个矿区黄铜矿S元素含量,黄铜矿(Fe+Cu)/S比值(平均值分别为1. 93、1. 82、1. 8),黄铁矿Co/Ni值(平均值分别为5. 43、3. 89、1. 06),闪锌矿中Fe含量以及Zn/Cd比值(B区和C区Zn/Cd比值在177. 84~488. 13之间),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卡而却卡矿床成矿温度存在A区>B区>C区,其中B区7号脉>8号脉>4号脉的特征,A区成矿于中高温环境;B区、C区早期形成于中高温,晚期形成于中温环境。依据卡而却卡A、B、C三个矿区的成矿环境和矿床地质特征,通过黄铁矿Co、Ni、As元素含量特征、闪锌矿中Cd、Zn、Mn、Fe元素含量特征,认为卡而却卡矿床A区具有受岩浆热液控制的斑岩型铜矿床成因特征,B区和C区为矽卡岩型矿床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925.
The Yuqi block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ern Akekule uplift,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Upper Triassic Halahatang Formation (T3h) within the Yuqi block can be subdivided into a lowstand system tract (LST), a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 (TST), and a highstand system tract (HST), based on a study of initial and maximum flood surfaces. Oil in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of the Halahatang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to lightweight (0.8075 g/cm3–0.9258 g/cm3), low sulfur content (0.41%–1.4%), and high paraffin content (9.65%–10.25%).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s principally controlled by low-amplitude anticlines and faults. Based on studies of 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s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reservoirs in the T3h were formed in at least two stages of hydrocarbon charge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first stage (Jurassic–Cretaceous) both the structural traps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initiated;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Cenozoic) the structural traps were finally formed and the reservoirs were structurally modified. The reservoir-forming mechanism involved external hydrocarbon sources (i.e. younger reservoirs with oil and gas sourced from old rocks), two directions (vertical and lateral) of expulsion, and multi-stage accumulation. This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undament for futu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and other similar basins in north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926.
本文利用辽东湾东岸鲅鱼圈、营口和长兴岛三地实测海冰抗压强度资料,分析了海冰破坏应力与破坏时间的关系,应变率和冰温对海冰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海冰生成环境对海冰抗压强度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三地破坏应力随破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应变率对三地海冰抗压强度有显著的影响,三地海冰抗压强度随温度降低总体有增大的趋势,冰龄、盐度、含沙量的差异是造成辽东湾东岸海冰抗压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7.
通过对淄博张店地区地热资源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热储层特征及地温场特征等分析研究,并对张店地热田形成模式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张店地热田热储概念模型,阐明了张店地热田形成的机理。对确定该地区地热田的边界范围、热储概念,以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地热田远景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8.
鲁东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和期次划分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929.
构造坡折带是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的影响,构造坡折带和油气资源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隐蔽圈闭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中后期重点勘探领域。构造坡折带是沉积盆地中隐蔽圈闭最发育的部位之一,多级构造坡折带组合对盆地隐蔽圈闭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多级构造坡折带隐蔽圈闭发育更受到沉积环境和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坡折带地区隐蔽圈闭油气成藏良好,高位域和三角洲前缘泥岩是良好的烃源岩,连片砂体和不整合界面及生长断裂是良好的输导条件,生长断裂和高位域泥岩具有良好的封盖作用。  相似文献   
930.
关于表层声速对多波束测深影响及改正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胜旋 《海洋测绘》2009,29(6):26-29
通过分析波束形成的原理与实测数据处理得出结论:表层声速误差将对多波束测量产生不可挽回的错误;而当表层声速正确、声速剖面误差时,在后处理可以通过适当的声速剖面加以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