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178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fracturecharacteristicofthe1989Datong-YanggaoearthquakesequenceSi-ChangZHANG(张四昌),Gui-LingDIAO(刁桂苓)andLi-MinYU(于利民)(Sefrmo...  相似文献   
12.
微量元素在矿源岩(层)中迁移遵循严格的级序路径,并且存在两种迁移倾向。迁移的结果图象是一分维结构。两种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出现的有利环境是温度高度反差地区和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小地震活动图象和4.0级(Ms)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一幅华北地区震源构造在地面的投影分布图,它显示4条NNE-NE向和1条NWW-NW向地震构造带交切成的共轭剪切构造格架。每条地震构造带又由一系列共轭剪切构造组成。由发生在带内的5个大震序列共轭破裂特征发现,共轭地震构造的孕震与控震作用是地震构造带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绳祖 《地质论评》2001,47(5):459-466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共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表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场控制或影响着上部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地形起伏,表现在应变“凸锋~”与地形凸峰之间的相互对应以及“稳定”块体的低应变效应和应变的波动传播,网络共轭角推测应变的方法为认识板内应变场和构造变形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Three main shocks M-1, M-2 and M-3 (17 October 2005 at 05:45 UTC, M w 5.4; 17 October at 09:46 UTC, M w 5.8 and 20 October at 21:40 UTC, M w 5.9) and their associated aftershocks within the Gulf of S i ğac i k, 50 km southwest of Izmir, Turkey were studied in detail. A temporary seismic network deployed during the activity allowed the hypocentre of M-3 and subsequent aftershocks to be determined with high accuracy. A relative reloc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epicentres of M-1 and M-2. All three main shocks have strike-slip mechanisms which agree with the linear trends of the aftershock locations. Two distinct zones were illuminated by the aftershock locations. The zones contain clear echelon patterns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orientations from the trend of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M-2 and M-3 ruptured along of the eastern rupture zone which aligns N45°E. However the strike direction of M-1 is not clearly identified. The alignment of the two rupture zones intersect at their southern terminus at an angle of 90°. The fault zones form conjugate pair system and static triggering is considered as a probable mechanism for the sequential west to east occurrence of M-1, M-2 and M-3.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provides 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conjugate strike-slip faulting co-existing within a region dominated by north–south extension and well-developed east–west trending normal faults.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共轭码技术,构造了中尺度模式的伴随模式,研究了模式侧边界条件。基于伴随模式技术的原理,设计了伴随同化和Derber同化方法两套方案;下降算法采用共轭梯度法,使用准真实资料,进行子同化数值试验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两套同化方案都取得了一定的同化效果,Derber同化方法比伴随同化更令人满意。证明了变分同化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3D裂隙网络随机模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岩体中存在的大量随机分布的裂隙对岩体的工程性质及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难以客观地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应用概率与统计学的理论 ,通过统计分析得到裂隙的分布规律性 ,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实现与统计分布相适应的裂隙网络是研究随机裂隙宏观特征的有效途径。通过模拟所得的 3D裂隙网络 ,进一步研究了裂隙的连通特征及工程开挖面上的稳定分析与加固措施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mechanisms of finite brittle str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节理岩体三维偶应力弹性理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俊  陈胜宏 《岩土力学》1995,16(4):20-29
节理的存在使得岩体的力学特性十分复杂。偶应力理论考虑了介质内颗粒尺度的影响,它以具有一定尺度的微元体为研究对象,引进了偶应力及弯曲曲率的概念,从而考虑了弯曲效应对介质变形特性的影响,可以用来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地下洞室底鼓、顶板开裂及反倾向层状岩体的弯曲倾倒等弯曲变形及弯曲破坏问题。本文考虑了节理间距的影响,对节理岩体的空间间题提出了弹性偶应力理论并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式,最后通过算例说明用偶应力理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