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04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在武夷山中段西侧,即赣南于都—宁都一带,发育北北东向中生代逆冲构造系。该逆冲系由南东往北西逆冲,对其进行构造解析发现,是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的叠加。其中印支期逆冲构造表现有构造窗和飞来峰等,显示缓倾角特征,在空间展布上呈叠瓦状,与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相伴生,构成一种褶皱逆冲带型式的构造样式,这期构造被燕山期构造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82.
湘东南汝城盆地为一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的陆相盆地。下侏罗统心田门组和高家田组主要为内陆湖泊—沼泽相碎屑岩沉积,夹有明显受地壳混染并具低钾高钠特征的板内拉斑玄武岩,表明早侏罗世汝城盆地为同造山上隆伸展裂陷盆地。中侏罗统千佛岩组与下伏高家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千佛岩组下部具类磨拉石沉积特征,上部局部含高家田组玄武质火山碎屑,地层呈西倾单斜式,盆地西缘为逆断裂所压覆等,表明中侏罗世初期汝城盆地为挤压收缩盆地,形成于造山构造环境。结合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及燕山早期晚阶段后造山花岗岩的大量发育等,认为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初期属陆内同造山构造环境,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为后造山构造环境。汝城盆地性质的确定对深入研究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3.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北京东部丰台顶一带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姬广义  汪洋 《城市地质》2004,16(1):1-15
经过近期对燕山地区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 ,依据岩石、岩石组合、接触变质、矿化蚀变在空间上的展布、与燕山期侵入岩体的接触关系等证明 ,前人在丰台顶一带圈定的中生代潜 (次 )火山岩体 ,实际为陆相火山喷发 -沉积岩 ,属中生代早白垩世东岭台期酸性火山活动产物。在不足 4 0km2 面积中 ,发现了由多个构造推覆断片叠置而成的复杂构造堆叠体 ,卷入其中的既有太古宙片麻岩 ,也有中元古宙碳酸盐岩 ,还有中生代早白垩世东岭台期火山岩。其中 ,由东岭台组火山岩构成的 3个构造岩片夹于 4个由长城系、蓟县系碳酸盐岩构成的构造岩片之间。这些构造岩片具有不同的片内褶皱 (断片形成前的褶皱 )和岩片褶皱 (断片形成后的褶皱 )特征。以卷入叠覆构造的最高层位 -东岭台组为据判断 ,其为燕山晚期区域性收缩构造事件的产物。并由此预测 ,在北京东部大范围的中 -上元古宙沉积岩层中可能存在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岩性相同产状相近的叠覆构造 ,亦可能在中 -上元古宙沉积层构成的推覆体下 ,隐伏有最高层位达下白垩统东岭台组的各时代地层和相关矿产。  相似文献   
85.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华  刘红旭  王润红 《铀矿地质》2003,19(2):65-72,80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T3)、造山主期(J1-J3)和造山后期(K1)等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44.1%。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由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3期同造山磨拉石:杏石口期磨拉石(T3x)、后城期磨拉石(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K1q),它们反映了造山带的幕式演化特点和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6.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质填因基础上研究了大别地区燕山期岩浆岩,重新划分了该区燕山期岩浆作用期次,发现大别地区在燕山期存在一个完整的造山岩浆旋回。首次提出本区燕山晚期岩浆岩为双峰式组合,与燕山早期岩浆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组合一起构成一个从挤压到伸展的造山岩浆旋回,成为燕山期造山的重要佐证。岩浆岩成因特点揭示出本区的岩石圈结构在燕山期存在一个从双倍陆壳到正常陆壳的过程,深部地质过程则是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的继续。  相似文献   
87.
甘肃花牛山东钾长花岗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对甘肃花牛山东复式花岗岩体中钾长花岗岩的钾长石进行了详细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11个加热阶段所获数据构成-条相关关系非常好的直线,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94.25±1.96 Ma(2σ).40Ar/36Ar初始值为288.87±2.17(2σ),接近于尼尔值(295.5).鉴于该岩体形成之后未受到明显的构造-岩浆活动或其它热事件的影响,因此,194 Ma代表了钾长花岗岩钾长石的形成时代.花牛山东钾长花岗岩是燕山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由此推断,花牛山地区构造-岩浆活动时间不是印支期,更不是海西期,而是中生代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88.
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提供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时的温压条件的信息。在冀晋辽地区和广东省吴川 -四会地区均有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出露。它们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高钾质的特征。冀晋辽地区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的Al2 O3/ Ti O2 比值变化于 5 0到 2 5 0之间 ,暗示其熔融温度在 80 0到 90 0℃之间 ;而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 ,其大多数的 Al2 O3/ Ti O2 比值较低 ,暗示其源区熔融温度在 875℃以上。它们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指示其熔融源区的残留矿物组合中含有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子石和角闪石 ,表明这些强过铝质岩浆形成于 0 .9~ 1.7GPa的压力条件下。这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燕山期深部热背景存在南北差异。在造山作用特征方面 ,华南在燕山期表现出“热”造山带的特点 ,华北则表现出过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
Early Yanshanian magmatic suites predominate absolutely in the Nanling granite belt.They consist mainly of monzogranite and K-feldspar granite.There occur associations of early Yanshanian A-type granitoids(176 Ma-178 Ma) and bimodal volcanic rocks(158 Ma-179 Ma)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southwestern Fujian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granite belt and early Yanshanian basalts(177 Ma-178 Ma) in southern Hunan in the central sector of the belt.Both the acid end-member rhyolite in the bimodal volcanic rock association and A-type granitoids in southern Jiangxi hav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plate granitic rocks and the basic end-member basalt of the association is intraplate tholeiite,while the basaltic rocks in southern Hunan include not only intraplate tholeiite but also intraplate alkali basalt.Therefore the early Yanshanian magmatic suites in the Nanling region are undoubtedly typical post-orogenic rock associations.Post-orogenic suites mark the end of a post-collision or late orogenic event and the initiation of Pangaea break-up,indicating that a new orogenic Wilson cycle is about to start.Therefore it may be considered that the early Yanshanian geodynamic settings in the Nanling region should be related to post-orogenic continental break-up after the Indosinian orogeny and the break-up did not begin in th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90.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纪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