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390篇
地质学   697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深部构造的人工地震波记录资料,进行了相对速度幅值、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征分析,同时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经转换方法给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反映出由人工地震记录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与由历史资料转换确定的地震动衰减特征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局部地区,这一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为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的地震动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马振锋 《高原气象》2003,22(2):143-146
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对夏季南亚高压活动和三峡库区旱涝的影响,揭示了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育藏高原上空及其以东地区100hPa南亚高压也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偏南偏西)。高原季风强年,南亚高压脊线6月北跳比多年平均早1候,8月南撤晚1~2侯;高原季风弱年。脊线北跳晚1~2候,南撤早1候。同时显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年,5~6月三峡库区降水随着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而增多,7~8月三峡库区降水减少;高原夏季风弱年,主汛期前期库区降水少,后期降水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103.
"96.1"高原暴雪过程三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2,他引:15  
王文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2,21(3):225-232
利用“96.1”青藏高原东北部暴雪过程的较成功的中尺度模拟的输出资料,用非纬向非平行基流中的对称不稳定模式,对“96.1”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三维基流中二维非线性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ψ场和ω场的三维配置与切变线的演变过程相当一致,说明用三维基流中二维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可能能较好地描述SI在切变线东伸南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流域地理景观的GIS数据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应用以"GI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开展"数字流域"工程建设自然和最佳的选择。结合"清江流域水文水情与洪水演进仿真系统"的具体研制,分析流域地理数据特点及传统GIS在"数字流域"建设中的优缺点,在应用传统GIS二维方式展示形式管理和预处理先期各类基础流域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相应属性数据的基础上,为满足仿真系统系列三维可视化要求,建立面向流域空间实体对象的数据模型,定义流域地理空间对象数据结构,将流域地理常规的GIS数据以三维形式展示,在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取得较好的三维可视化效果,并可满足"数字清江"建设各阶段综合处理、分析、评价、决策以及可视化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结构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旭东  张泽明 《岩石学报》2006,22(7):2039-2050
本文利用傅立叶(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CCSD主孔100~3100米深度范围榴辉岩中的绿辉石结构水含量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绿辉石都舍有一定的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其含量范围为45~784ppm,平均为235ppm。不同榴辉岩绿辉石之间的结构水含量差别较大,而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相关性分析显示,绿辉石的结构水含量与全岩的Mgo、TFeO、Al2O3,含量成正相关,与NaO成反相关,与绿辉石的NaO、TFeO含量成负相关,与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无关;与其它类型榴辉岩相比,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绿辉石的结构水含量较高,平均为339ppm。由此推测,超高压榴辉岩绿辉石中所残留的结构水含量很可能与其峰期结构水含量、矿物化学成分和岩石矿物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6.
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对长江口淡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6月1~15日和同年10月20~31日三峡水库进行了初期蓄水。6月份水库蓄水后使下游大通流量减少了37%,长江口的淡水资源的持续时数降低了40%,最大盐度增加了3倍,平均盐度增加了6倍;10月份水库蓄水使大通流量减少了1/2,淡水资源的持续时间呈现下降趋势,最大盐度增加了3倍左右,平均盐度也有类似的表现。再从流量的沿程变化、流量的变化程度、影响河口淡水的持续时间、河口淡水资源影响因子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三峡蓄水是这两次河口淡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三峡库区水质数据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时间序列分析的概念、种类及分析方法,以三峡库区水质各指标的水期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Holt-Winters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了水质预测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8.
三维高密度电阻率E SCAN法有限元模拟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程电法勘探中,常需要探测埋深不大、规模较小、分布复杂的目标体,对探测方法的精度要求较高.由于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密度大,可对目标体进行多方位观测,是目前工程探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对三维高密度电阻率E SCAN法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几种典型地质体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并分析其异常特征和分布规律.算例结果表明,E SCAN法对低阻体的分辨能力强于高阻体.无需对所有电极进行扫描供电观测,即可分辨地质体电性特征及水平位置,但观测结果难以分辨地质体纵向延伸.  相似文献   
109.
四川“金土地工程”区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金土地工程"区开展农业地质调查评价试点研究项目的背景、目标任务、方法技术和提交的主要成果。通过试点研究,确定了该项工作的内容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地质、遥感等多种综合调查手段为辅的综合调查,其核心是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10.
Slip zones of the large landslide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are commonly composed of fine-grained soils with substantial amount of coarse-grained particles, particularly gravel-sized particles. In this study, residual strength of the soils from slip zones of these landslides were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ir index properties based on a survey of 170 landslides. It was found that laboratory-determined residual friction angle using gravel-free fraction of the disturbed soils from the slip zon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lay content, liquid limit and plasticity index. On the other hand, in-situ residual friction angle of these soils (i.e. including gravel fraction) showed very weak correlations with clay content and Atterberg limits, but was largely dependent on gravel and fines (clays + silts) contents, increasing with gravels and decreasing with fines, and displayed strong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ratio of gravel to fines contents.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index properties, clay content and Atterberg limit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residual strength of the soils finer than 2 mm, but they are not appropriate evaluate the residual strength of the soils containing considerable amount of gravel-sized particles. For the latt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articularly the ratio of gravel to fines contents) appears to be a useful index.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identifi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 abundance of individual major clay minerals and residual friction angles of both gravel-free fraction of disturbed and in-situ soils, suggesting that influence of clay minerals on residual strength of these soils can not be simply evaluated based on their abun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