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1099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质量平衡法——定量恢复新生代青藏高原造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对东亚地形,水文分布,季风起源,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化学组分改变等的影响,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定量研究方法的缺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质量平衡法的提出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阐述了质量平衡法的原理,并以Metivier等对西藏高原地区,东亚,印度支那和印度板块地区的研究为例,介绍了质量平衡法的应用,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重点。  相似文献   
102.
1. Introduction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reg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global change andstructural evolution history). The in-depth knowledgeon its uplift process is the ke}' to understand th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mporary ph}'sicalenvironment of China or even East Asia. Therefore.a large quantity of researchers have given muchmore attention on this field (Burbank et al.. l982;Fang Xiaornin et al.. 1995f Ruddoman. ]997f AnZhisheng et al.. 1998). The macroscopic e\'o…  相似文献   
103.
黄土高原一个连续的晚新生代剖面及其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陕西旬邑地区一个地层厚约 2 30 m的晚新生代剖面 ,全为土状堆积。岩性划分、古地磁测年、古生物研究及其他一些手段的分析测定表明 ,该剖面记录了距今 6 .8Ma到现代的沉积 ,其中第四系厚 141.2 m,全为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 ;新近系厚约 90 m,全为红土沉积 ,底部不整合面之上有 6— 7m红土层被覆盖 ,无法取样 ,其上实测厚度83.4m,将每层红土层及紧接其下的钙质结核层称为一个成土—成壤组合 ,新近系约含 80个明显的成土—成壤组合。 N/Q岩性界线在剖面深度的 141.2 m处 ,但古地磁 M/G界线在相当于剖面深度的 137.6 m处 ,即 L43 顶界之上0 .4m处 ,古地磁极性的转移滞后于岩性的变化。多层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各段地层时代的确定及古气候环境的分析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A total of 11 earthquakes with 15 Rayleigh wave paths, recorded at 11 broadband digital PASSCAL seismometers installed in the Tibet Plateau by the Sino-U.S. joint research group,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has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surface waves in periods of 10–130 s. The average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quality factor {ie271-1}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ere obtained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e average {ie271-2} is low and there exists a high attenuation ({ie271-3}=93–141) layer in the crust. The depth range of the low {ie271-4} value layer (16–42 k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ange of low velocity layer (21–51 km) in the crust. Below 63 km in the lower crust, {ie271-5} decreases with depth from 114 to 34 at depth of 180 km. The low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low value of {ie271-6} at the same depth range in the crust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in the range is probably melted or partially melted. According to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is about 71 km and a clear velocity discontiniuty appears at the depth of 51 km. The low-velocity zone (4. 26 km/s) at depth of 96–180 km may be corresponding to the asthenosphere. Contribution No. 96A0047,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SB, China.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05.
青藏高原南缘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名修 《地震地质》1996,18(2):143-155
喜马拉雅构造带于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代受力条件截然不同的形变。早期造山挤压形变与造山后的引张形变、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的大幅度抬升。大致低喜马拉雅范围即青藏高原南缘,现今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块断抬升相辅相成。流行的板块聚合动力学模式,即使早新生代发生过,晚新生代以来已经灯熄。东亚大陆现代形变与地震活动的驱动力不可能源于青藏高原南缘被动挤压,而是取决于与高原隆起相关的深部主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6.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含有末次间冰期一次期东亚季风演变的大量信息,经外地学界十年来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本文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7.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森  王跃 《地质论评》1993,39(3):259-267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相似文献   
108.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以往研究主要针对现代土壤碳库,而古土壤的碳库特征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河北坝上高原小滦河流域古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SL)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团聚体分析方法,研究了风成沙地稀疏草地单元和河湖残积灌草混合单元内古土壤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古土壤形成时代为5. 7~3. 3 ka的全新世温暖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足,发育以松和蒿属为主要建群种的针叶林-草原植被。碳库以有机碳(SOC)为主,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 85 kg/m2,有机碳库储量为153. 1×107 kg。河湖相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含量较高,对古土壤层碳库的物理保护作用较强,碳库稳定性较高;风积相沉积物微团聚体含量相对较低,加速有机碳的分解,碳库稳定性较差。提出不同沉积单元的土地利用保护方式,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流失,支撑当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  相似文献   
109.
李震  孙文新  曾群柱 《地理学报》1999,54(3):263-268
冰川变化的常规观测方法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无法实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冲川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位于昆仑山脉中段的布喀塔格山峰冰川为例,利用1973年至1994年的RBV,MSS和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目视判读与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冰川界限,形成冰川边界图,并规一化坐标系统,以GIS为工具分析该冲川群的变化情况,计算冲川进退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