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077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何进忠 《地质论评》2016,62(S1):31-3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是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遵循的原则。三位是指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标志,一体是指矿体、矿床或矿田。可以理解为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标志决定矿体、矿床或矿田产出的空间位置,反映的是成矿要素与成矿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空间结构模型,是由某一个成矿地质体决定的矿床成矿系统的最小单元,如某斑岩体决定的次火山热液成矿系统和同生断裂决定的热水沉积成矿系统。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颁发的1:50 000 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成矿地质体是指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是指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也就是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成矿作用标志是指能够直接指示矿体赋存位置的、对找矿预测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成矿作用产物与成矿地质体的空间关系表明,成矿地质体在成矿过程中,仍然主要起导矿构造的作用,尽管部分成矿现象类似于侧分泌成矿,但规模热液矿床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大规模流体沿构造通道持续或间歇性运移。完整的成矿系统必然包含源、运、储三个基本环节(翟裕生,2005),所以成矿地质体也可以表述为导矿构造,进而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定性地表述为导矿构造、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标志决定成矿作用产物产出的空间位置。模型的定量表示则需要研究导矿构造、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标志的响应范围及其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2.
随着地质找矿难度的日益加大,如何科学地圈定找矿靶区,已成为新时期矿产勘查部署及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成矿单元划分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圈定找矿靶区、部署矿产勘查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成矿单元划分的主要方法是以区域内成矿作用最强、矿床最多的构造旋回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基础,同时考虑其它构造旋回形成的矿床分布状况而进行成矿单元划分,即采用综合方法划分成矿单元(陈毓川等,2007.徐志刚等,2008.)。对于仅发育单一构造演化阶段或多数矿床形成于某一主要构造阶段的区域而言,上述划分思路和方案基本反映了成矿地质背景及矿产分布规律。但对于发育多个构造演化阶段或多旋回造山带的区域(如陕西省)而言,其矿产众多且形成于多个构造演化阶段,综合方法所划分的成矿区带则较难客观、清晰地反映其成矿背景及矿产分布规律。陕西省多年来的矿产勘查实践表明,成矿单元的划分应从本省多旋回构造演化、多阶段成矿作用的实际出发开展断代成矿单元划分,从而清晰地反映各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特征及矿床分布规律,以满足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33.
侯江龙  王登红 《地质论评》2016,62(S1):387-388
锂是银白色的、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广泛应用于纺织、陶瓷、冶金、核能、新能源等领域,有“高能金属”、“21世纪的能源金属”之称。锂矿床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类型,内生型可具体分为花岗伟晶岩型、花岗岩型、云英岩型和岩浆热液型,外生型则包括盐湖型及地下卤水型(赵一鸣等,2004)。伟晶岩型锂矿主要开采锂辉石、透锂云母、锂云母、磷铝锂石等,是锂矿资源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3,自引:21,他引:2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5.
玲珑金矿属于以石英脉型为主的金矿床,其矿脉受玲珑断裂和破头青断裂控制。区内脉群发育,175号脉群是玲珑金矿的主要大型金矿脉群之一。文章通过总结175号脉群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矿体赋存规律、矿石类型等;阐述了175号脉群深部成矿规律,并根据见矿工程利用地质块段法预测175号脉群11—101勘探线范围-800 m标高以下(332+333)金矿石量192.44×10~4 t,金金属量8.5t。  相似文献   
36.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东侧的东坑火山盆地中,为受断裂控制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矿区断裂发育,主要有NE向、NW向、近EW向和近SN向4组,均为控岩-控矿构造,为矿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其中,NE向和近SN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NW向和近EW向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构造,常切割破坏矿体。金银矿体(脉)的产出严格受火山盆地中的断裂控制,与赋矿围岩的具体岩性关系不明显;矿体(脉)的大小与所在断裂的规模密切相关。矿区外围及深部与主干断裂平行的次级断裂可作为矿区进一步找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37.
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成矿的重要组成部分,铅锌矿主要集中分布在矿集区的西部,可划分为南部的铅硐山―水柏沟铅锌(铜)矿带和北部的八方山―八卦庙―银母寺铜铅锌金矿带。目前区内发现的大、中型铅锌矿床均具有"沉积相+层位+构造"的"三位一体"的成矿规律,即热水喷流沉积是成矿的必备条件,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面及附近是赋矿的主要层位,NWW向褶皱和断裂是控矿的重要因素。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前人经验和野外总结,提出已知铅锌矿床的走向延伸部位、已发现矿体但勘查程度低的控矿背斜倾伏部位、受同一背斜控制的两个铅锌矿床之间的构造凹陷部位、与已知控矿背斜平行的次级隐伏背斜、白垩纪东河群下部、已知矿床两翼深部等部位是重要的找矿靶区和方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8.
陕县宽坪银多金属矿位于崤山矿集区内,已探明银铅锌储量达中等以上规模。通过研究矿区地质特征,认为矿体主要受构造蚀变带控制,在含矿热液的多期、多阶段交代和充填作用下,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39.
尖峰坡锡矿位于江西省德安县境内,现经过方圆(德安)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历年开采,矿区已知范围内资源保有储量不足,如何解决资源接替、矿山资源枯竭问题已成为首要任务。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尖峰坡锡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并探讨其成矿模式,指出该矿床的形成是属层控的岩浆期后气化热液后期改造迭加的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40.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西南三江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乡城-丽江地区,北起四川乡城经云南格咱南至丽江地区,在印支期斑岩铜矿带上新发现叠加了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乡城-丽江斑岩Mo矿带。受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盆闭合后地壳缩短与加厚的影响,燕山晚期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侵位,发育了Mo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构成斑岩成矿系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晚期含矿斑岩具高硅(SiO_2=66.29%~79.36%)、高碱(K_2O+Na_2O=5.07%~9.24%)、富钾(K_2O/Na_2O=0.71~2.13)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负δEu异常;微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Th、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表明形成这些岩体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壳,具有造山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代表性含矿斑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表明,乡城-丽江结合带燕山晚期的成矿斑岩是由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来。成矿系统的分析表明,燕山晚期主要含矿斑岩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但具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具有相似或一致的源区特征。在成矿元素的组合上,由成矿斑岩体向外带表现出W、Mo→W、Mo、Cu→Pb、Zn、Ag的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本区燕山晚期花岗岩浆的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并不是独立或个别的成矿事件,而是纵跨义敦岛弧、甘孜-理塘结合带及扬子西缘的带状成矿活动,属于区内与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相关的统一斑岩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