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67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2247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内蒙交界地区有变质程度连续变化、从高压基性麻粒岩、麻粒岩到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出露。它们的古变质压力由>1.4GPa(50km)变化到0.5GPa(15km);岩石类型从变辉长岩、中酸性正片麻岩到表壳岩变化;变质矿物组合由不含水的耐火组合变为富含云母和角闪石的组合;地球化学性质表现出从贫Si和Al、轻度亏损生热元素到具有正常的化学成分的连续变化;包裹体流体性质在轻度亏损生热元素的麻粒岩中均为CO2流体,而在麻粒岩相的表壳岩和角闪岩系中H2O流体逐渐增加。上述变质岩系剖面的组成和特点符合大陆下地壳的定义,可能代表了包括最下部地壳在内的华北地块太古宙克拉通型大陆下地壳。据此本文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克拉通型大陆下地壳剖面,并讨论其地质意义以及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2.
The 1500-m-thick marine strata of the Tethys Himalaya of the Zhepure Mountain (Tingri, Tibet) comprise the Upper Albian to Eocene and represent the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the passiv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Investigations of foraminifera have led to a detailed biozonation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west Tethyan record. Five stratigraphic unit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e Gamba group (Upper Albian - Lower Santonian)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from a basin and slope to an outer-shelf environment. In the following Zhepure Shanbei formation (Lower Santonian - Middle Maastrichtian), outer-shelf deposits continue. Pebbles in the top layers point to beginning redeposition on a continental slope. Intensified redeposition continues within the Zhepure Shanpo formation (Middle Maastrichtian - Lower Paleocene). The series is capped by sandstones of the Jidula formation (Danian) deposited from a seaward prograding delta plain. The overall succession of these units represents a sea-level high at the 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followed, from the Turonian to Danian, by an overall shallowing-upward megasequence. This is followed by a final transgression — regression cycle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 documented in the Zhepure Shan formation (?Upper Danian - Lutetian) and by Upper Eocene continental deposits. The section represents the narrowing and closure of the Tethys as a result of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northward-drifting India and Eurasia. The plate collision started in the Lower Maastrichtian and caused rapid changes in sedimentation patterns affected by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uplift. Stronger subsidence and deposition took place from the Middle Maastrichtian to the Lower Paleocene. The final closure of remnant Tethys in the Tingri area took place in the Lutetian.  相似文献   
83.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1997,13(1):111-120
华南地区下二叠统的层状硅岩分布较稳定,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并据此可分为放射虫硅岩、海绵骨针硅岩和贫化石硅岩。化学成分特点和硅氧同位素值,具有生物化学成因硅岩的特征,与火山成因和热水成因的硅岩也有一定联系。层状硅岩的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硅质生物、上升洋流和水平洋流则是硅质富集、保存和沉淀的主要因素,而海底火山和热水活动的参与也起到一定促进。层状硅岩中有机碳含量丰富,平均0.69%,是潜在的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84.
Sm/Nd isotopic age determination showed that Xiongshan dike swarm was at 585.7 Ma ± 30 Ma. The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Sr/Nd/Pb isotope gemhemistry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dike swarm was products of back-arc basin spreading ridge and the magma originated from the depleted mantle region which was metasomatized by LILE-rich liquids/melts derived from subduction slab.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85.
陆相渐新统划分中的问题及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始新世-渐新世界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同位素年龄被确认为34Ma,北美哺乳动物年代表已据此重新厘定。通过对哺乳动物群的分析和对比,论证了我国原认为是早渐新世的乌兰戈楚期和呼尔井期的时代应改归晚始新世,原认为是中渐新世的三达河期的时代应为早渐新世。在亚洲始新世-渐新世的界线不是在乌兰戈楚期之末,而是在呼尔井期与三达河期之间。  相似文献   
86.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坤  潘耀丽 《地层学杂志》1997,21(4):267-274
根据岩性、岩相、地震反射、测井响应、古生物、构造旋回、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等,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划分为4个层序和12个亚层序。根据地层层序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早第三纪具有如下沉积演化特征:①构造运动的控制性;②沉积格架的不均衡性;③沉积演化的阶段性;④沉积中心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87.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层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部的层序为Ⅰ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Ⅰ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Ⅱ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88.
福建沙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阐述了沙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论证了中性与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物质来源,认为二者为不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岩浆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区,为省内双峰式火两端员岩石间成因关系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例征。  相似文献   
89.
与轴相连的苏铁大孢子叶第一次发现太原东册的下二叠系地层中,它出现如此之早,表明这种球果状的结构可能是所有苏铁类雌性生殖器官的祖先形式,苏铁也可能通过古地中海洋流从华北迁移到欧洲。  相似文献   
90.
华北南部地区——古生界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南部地区的地质演化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台内裂谷发育、古生代稳定地台沉积和中一新生代活化等发展过程。但本区受秦岭褶皱带构造活动的强列影响。因而具有相对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控制条件。早寒武世中期,古秦岭海槽伸展扩张,沉积了一套全区广泛分布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页岩的地层;晚寒武世开始,古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挤压,在本区南部出现一个平行于海槽的大陆边缘隆起;中奥陶世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