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133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995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发育一套与超高压变质带并行的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带,岛弧火山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包括一些中酸性岩类,岩石以普遍遭受绿片岩相蚀变为特征,区别于该地区普遍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的元古代的基性火山岩。该早古生代的岛孤火山岩显示三组地球化学特征:①VTG-Ⅰ,岛弧拉斑玄武岩(IAT);②VTG-Ⅱ,高Al次钙碱性-碱性过渡型玄武岩;③VTG-Ⅲ,较N-MORB更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异常MORB)。研究认为前两组火山岩是成熟岛弧两个发育阶段的特征性产物:洋壳俯冲到陆壳的初用,由俯冲洋壳和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IAT),随着俯冲板块的速度加快和岛弧周围地壳的加厚,则形成钙碱性玄武岩(CA)、高Al玄武岩。第三组火山岩形成于弧间盆地,由亏损的地幔楔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比N-MORB亏损的的火山岩(异常MORB)。岛弧火山岩的锆石LA-ICP-MS法U-Pb年龄为514.2±8.5 Ma,说明柴北缘在早古生代发生过洋壳向陆壳的俯冲作用。鉴于该地区代表陆-陆俯冲作用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岩石也是形成于早古生代(494Ma),认为陆-陆俯冲作用发生在洋-陆俯冲作用之后,二者时间和空间相伴随。  相似文献   
82.
对吉林南部地区煤矿主采煤层中的As、B、Ba、Cd、Cu、Hg、Pb、Se、Sr等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组与山西组由于成煤环境不同,微量元素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太原组原煤中As、B、Hg、Pb、Se、Zn的含量明显高于山西组,山西组原煤中Ba、Cr、Cu、Mn、V的含量明显高于太原组。吉南煤区原煤中As、B、Hg、Pb、Se明显高于地壳元素平均值,呈富集状态,Co、Cd与地壳平均值接近,其他元素均亏损。与全国煤中微量元素相比,该区原煤中As、Ba、Co、Cr、Cu、Hg、Ni、Pb、Se、V、Zn的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B、Mn、Sr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相关分析表明,Fe与亲硫有害元素As、Cu、Hg、Pb、Se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煤中黄铁矿及其他硫化物是许多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3.
江西南部龙南-寻邬地区余田群菖蒲组的流纹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64.8.1Ma~174.9Ma),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属弱过铝质(ACNK平均为1.04)钙碱性系列(σ平均为1.90)。稀土元素含量高(平均为278.9μg/g),轻稀土富集(IMH平均为7.94),Eu亏损中等(δEu平均为0.41)。微量元素以富集Rb,Ba,Th,U,Zr,Y,Pb,而亏损Sr,Nb为特征。Pb,Nd,Sr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t=17.89~18.58,(^207Pb/^204Pb)t=15.58~15.70,(^208Pb/^204Pb)t=37.94~38.82;εNd(t)=-7.44~-11.9;ISr=0.71126~0.71228。对赣南流纹岩微量元素采用蛛网图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及Pb-Nd-Sr同位素相关特征为其上地壳成因提供了地球化学佐证。赣南流纹岩是由进入上地壳内高位岩浆房的石英拉斑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直接使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漫水河片麻岩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CL)显微图像观察及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试图对重结晶和深熔成因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制约。CL图像显示该片麻岩锆石存在复杂的内部结构,有原岩岩浆锆石、重结晶变质锆石和深熔锆石。不同锆石区域的Hf、P、Ti、Nb、Ta和Ce等元素含量及Nb/Ta比值相似。但重结晶和深熔锆石的Th/U比值明显低于原岩锆石(分别为0.33~1.12、0.03~0.60和0.92~1.99).重结晶锆石区域低Th/U比值是由于重结晶过程中Th比U更易排出锆石晶格,而深熔锆石区域低Th/U比值是其结晶的熔体中低Th和高U含量的原因。不同锆石区域的稀土元素含量也不相同。原岩锆石稀土总量高(621.9~1331.6ppm),变化较大,而深熔锆石和重结晶锆石稀土总量低(分别为236.8~642.5ppm;98.5~435,6ppm)。不同锆石区域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但重结晶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比原岩锆石低3~4倍,可能是重结晶过程中稀土元素被逐出锆石晶格所致。深熔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受深熔熔体与残留体之间平衡与否的制约,如果熔体与残留体之间达到了平衡,则深熔锆石与原岩锆石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反之,深熔锆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就会低于原岩锆石。漫水河片麻岩深熔锆石的稀土含量比原岩锆石低1~4倍,反映了深熔熔体与残留体之间没有达到平衡。结合已有的花岗岩与混合岩化岩石的年龄和同位素特征,说明北大别混合岩化片麻岩可能与同时代花岗岩的形成有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85.
湘东北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文章采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着重讨论了金大规模成矿的物质来源、含矿流体来源及含矿流体运移的能量问题。认为湘东北地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具多来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能为成矿元素的活化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巨量能源;成矿物质一部分源于深部含矿热液,可能与富铅、富氯、中高温(320℃左右)、相对还原的酸性环境下的气成热液有关,而冷家溪群及相关地层金多金属成矿物质在热液活动和动力变质作用下的活化迁移有利于金多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侏罗纪以来,岩石圈地球动力学转折及伴随的热液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重要的作用,而岩浆作用、动力作用和/或热液活动影响程度的可能差异,导致了金多金属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86.
铜陵矿集区与铜-金(多金属)矿床有关的热液活动主要有两大体系。即与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有关的热液体系和与矽卡岩矿化有关的燕山期岩浆热液体系。查明这两类热液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对区域找矿和矿床成因研究都有实际意义。在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应用ICP-MS技术和热爆提取方法,研究了新桥、冬瓜山、峙门口、铜官山、朝山等矿床具代表性的热液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结果表明,两类热液体系在流体包裹体特征上有较大的区别,在流体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方面也很不相同。海底喷流沉积体系的热液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与岩浆热液体系的相比。稀土总量较高,LREE/HREE比值较大,δEu不明显。且Mo/(W Sn)比值较高,反映流体中成矿物质的深源特征;Ga/T1、Rb/Cs大。Zr/Hf低,也不同于岩浆热液体系。  相似文献   
8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n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锰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地下水及土壤酸碱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n元素含量,在区域上分布特点为江汉平原东部区〉长江三角洲南部区〉鄱阳湖区.  相似文献   
88.
地幔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原始岩浆中(熔体)和初始固相母体物质中(地幔)遵循以下关系:C^iL/C^oL=1/[D F(1-D)];分离结晶成因的岩浆岩系,微量元素在残余岩浆中(C^iL)和母岩浆中(C^oL)遵循如下关系式:C^iL=C^iL*F^D-1。微量元素在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成岩方式中有独立的分布规律,因此利用微量元素对或比值的图解就可判别岩体(或脉岩)的成岩方式。选取微量元素Th-Yb、La-La/Yb、Th-Cr和Th-Ni图解对闽西基性脉岩成岩方式进行判别,发现闽西三个地区的基性脉岩均为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所致,从而印证了闽西基性脉岩不是酸性岩浆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9.
田伟  魏春景 《中国科学D辑》2005,35(3):215-224
北秦岭存在一套低Al的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闪长岩系列岩石, 其形成时代在430~399 Ma之间, 并具有正εNd(t)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模拟计算表明, 它们由二郎坪群中的变拉斑玄武质岩石重熔而来, 不同残留相和熔融程度形成了不同岩石类型. 重熔过程残留相的热力学分析显示, 该岩石系列代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过程, 表明存在加厚地壳的拉张减薄作用.  相似文献   
90.
河南桐柏围山城金银成矿带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围山城金银成矿带的成矿元素、黄铁矿微量元素标型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硫铅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提出矿带中的初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下地壳和上地幔,由海底火山喷流作用形成。各工业矿体的形成与后期叠加构造和热流体的改造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