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IPCC于2022年4月正式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WGⅢ)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该报告以已发布的第一和第二工作组报告作为基础,评估了各领域减缓气候变化的进展。报告的第九章建筑章节系统全面地评估了全球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趋势和驱动因素,综述并评估了建筑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潜力、成本和政策。报告主要结论认为,全球建筑领域有可能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但如果政策措施执行不力,将有可能在建筑领域形成长达几十年的高碳锁定效应。报告的主要结论将成为全球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参考,对于我国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2.
首先对贵阳近500 a(1470—2008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增补,利用该资料进行等级序列展开频次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近58 a,贵阳出现极端旱、偏旱的频次明显高于过去近500 a的平均状况;汛期出现偏旱和旱的次数明显增多,旱重于涝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看,210 a周期是贵阳旱涝振荡的主周期,而50 a周期是次周期,且20世纪80年代的干旱程度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24 a周期是贵阳旱涝振荡的主周期,而7 a周期是次周期;汛期降水偏少,一般与旱灾对应一致,但若降水偏多,对应汛期各月降水分布均匀,则不一定对应涝灾。最后,结合诊断结果,借助IPCC AR4最新的模式预估数据集,预估贵阳汛期降水在未来10 a左右将处于旱涝交替频发期,之后至21世纪40年代中期将处于少雨阶段,可能会出现较长时期的干旱。  相似文献   
33.
Human systems will have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adaptation challenge at a global scale, however, is incomplete, constrained by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if and how adaptation is taking place. Here we develop and apply a methodology to track and characterize adaptation action; we apply these methods to the peer-reviewed,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Our results challenge a number of common assumptions about adaptation while supporting others: (1) Considerable research on adapt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yet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report o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and natural systems (or intentions to act), not adaptation actions. (2) Climate change is rarely the sole or primary motivator for adaptation action. (3) Extreme events are important adaptation stimuli across regions. (4) Proactive adapta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adaptive response, particularly in developed nations. (5) Adaptation action is more frequently reported in developed nations, with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underrepresented and low-income regions dominated by reports from a small number of countries. (6) There is limited reporting on adaptations being developed to take advantage of climate change or focusing on women, elderly, or children.  相似文献   
34.
在回顾IPCC于1990-2007年4次关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评估报告进展的基础上,将第一次与第二次评估报告归纳为第一代--以气候均值变化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为主要特征;第三次与第四次评估报告为第二代--突出人为气候变化与自然气候变异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问题,分析了常规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反映了年代际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异的影响,而未能考虑与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变化密切相联的日、季和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异的影响,从而低估了气候变暖对洪水、干旱以及农业灌溉需水的负面作用。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为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提出了加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5.
IPCC评估报告气温变化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芳  葛全胜  陈泮勤 《地理学报》2009,64(7):828-838
IPCC评估报告给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本文从IPCC采集引用的数据源角度对其揭示的近百年地表增温结论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具体包括地表气温观测网络空间分布、温度序列时间尺度、数据可信度、人类活动对温度的影响等.结果表明:百年尺度全球地表气温观测网络覆盖范围较少;经纬度单元网格内数据源分布不均匀;长时间尺度的温度序列记录有限,且不同年代气温记录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站点观测连续性差,年平均温度可信度低;目前使用的地面温度观测记录大部分来自大城市,对城市化的热岛效应考虑不足.  相似文献   
36.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AR6) 第一工作组 (WGI) 报告第七章的内容,详细介绍了AR6最新定义的有效辐射强迫 (ERF)及其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 (1750—2019年) 各气候辐射强迫因子ERF的最佳估值。根据AR6的最新评估,工业革命以来总人为ERF的估值为2.72 (1.96~3.48) W·m-2,相较于AR5 估计结果 (1750—2011年) 增长了0.43 W·m-2。2011年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及其辐射效率的修正是造成总人为ERF增加的主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变化造成的ERF为3.84 (3.46~4.22) W·m-2,二氧化碳仍然是其中的最大贡献因素 (56%±16%)。而气溶胶的总ERF (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 (ERFari) 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 (ERFaci) 的总和) 为-1.1(-1.7~-0.4) W·m-2,其中ERFari贡献20%~25%,ERFaci贡献接近75%~80%。AR6中气溶胶的总ERF的估算相较于AR5在数值上有所增加,而不确定性有所减少。但由于没有考虑部分重要的调整过程,ERFaci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7.
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霞  杨光 《海洋学报》2019,41(9):114-125
冬季重现(再现)是中高纬度大尺度海表温度重要的持续性特征,是热带外海洋特有的现象。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存在这一现象,它可能会强迫产生这一海域海温的冬季重现。本文利用IPCC 20C3M耦合模式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模拟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能力。北太平洋海温冬季重现的空间范围是海盆尺度的,中部重现时间比其周围晚。大气环流场的冬季重现主要是在北太平洋中部,它与海温冬季重现关系密切。大多数IPCC耦合模式基本上可以模拟出太平洋海温大范围的冬季重现现象。与重现范围的模拟相比,耦合模式对重现时间地理差异的模拟都比较差。各模式对大气环流冬季重现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较差,大部分模式未能模拟出大气环流场中主要的重现区域。而且,大气环流冬季重现对海温重现的可能影响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耦合模式中。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冬季重现的模拟还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8.
Women’s experiences a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uthors, have been explored showing how gender, race, nationality, etc. increase barri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of climate science even for the best scientists. Recently, the IPCC Gender Task Force, conducted another survey exploring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the IPCC that included men as well as women. The Gender Task Force released a report on gendered barriers mostly focusing on quantitative respons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ourteen open-ended questions in the survey. In addition to qualitative analysis, storytelling and the concept of feminist objectivity are useful approaches to convey the complicated web of responses of over 500 scientists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participating in the IPCC and in climate science more broadly. Gender, race and nationality continue to be barriers. I stre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xclusions of underrepresented scientists in the IPCC with the persistent western belief that science is a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practice. The paper brings attention to exclusionary structures that prev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IPCC and in science more broadly, but also provides stories of how these are resisted. These stories go beyond recognizing people as disadvantaged toward addressing the intersecting structures that exclude people from participating in science. As climate science becomes more diverse, and evidence points toward the benefit of diversity for superior science, understanding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cientists participating in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reports such as the IPCC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stori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atalyst for international science institutions who seek to increase the influence and presence of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in science and produce superior science.  相似文献   
39.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总被引:239,自引:22,他引:21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0.
IPCC A2情景下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 (SRES)的A2情景下,利用CSIRO Mark3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现代和未来2个10年的模拟结果,驱动MM5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中国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IPCC A2情景下未来中国温度、降水和环流等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区域气候模式MM5V3能够再现气候平均环流、降水和温度分布的主要特征,具有较好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能力;(2)IPCC A2情景下,未来中国平均地面气温将有明显的升高,特别是中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增幅超过了1 ℃.冬季,地面平均气温的增幅由南至北逐渐增加;夏季,在内蒙和中国西南地区有明显的增温.伴随温度的升高,降水也有明显的变化,年平均降水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江淮流域及以南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增强,而中国华北部分地区及西南、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将呈减少趋势.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也不同,秋季华北、华南和江淮地区降水都增加,而冬季减少.降水的年内变化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