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45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43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42.
初夏亚洲季风区环流低频振荡与长江下游持续暴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主成份分析和非整数波功率谱分析研究了1991年初夏亚洲季风区逐日500 hPa环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主成份分析得到的前5个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与各个季风系统的活动有关,其时间系数存在显著的12—22天准周期振荡和28—31,43—65天的低频振荡周期,它们与长江下游暴雨形成有密切联系。当第一主成份从谷点上升且第二主成份稳定地增大(减小)时,长江下游出现持续暴雨。亚洲副热带海洋加热异常和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不均匀加热分布激发的各种低频波及其相互作用导致向热带外能量频散的异常,是引起长江下游持续暴雨的  相似文献   
43.
电离层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国外学者对电离层赤道异常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未考虑到大气行星波对潮汐发电机电场的调制效应,因而不能解释赤道异常峰值的逐日变化.本文结果表明二日波对F_2区电子浓度的输运有很大影响.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到赤道异常各种长周期行星波振荡的数值研究. 本文从非定常等离子体连续方程出发,建立包含行星波振荡对E×B漂移的调制效应的方程,并给出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及可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的结果.文中取二日波漂移振幅为U_p=0 m/s、5m/s、10m/s,而初位相分别为φ=0°、90°共四种情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二日波的调制可使赤道异常的时空分布以及异常峰值产生明显的逐日变化.在所选取的模型中,取U_p=5m/s,φ=0°所得到的f_0F_2t的二日分布特征与观测较吻合.而u_p约5m/s的变化能引起异常峰值f_0F_2约1-2MHz的起伏,而二天之内f_0F_2的二个峰值表现出约2-4MHz的起伏.  相似文献   
44.
利用地面遥感O3垂直分布的逆转方法〈C〉测量出的北京上空O3剖面资料,对雨云7号卫星的SBUV系统测量的同地区的O3垂直分布数据进行了订正.对订正后的长达8年(1979-1986年)的完整的SBUV资料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分析,得出了这一时期内的O3垂直分布长期演变呈下降趋势.并在上层O3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周期振荡等方面,有新的发现,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冬季北半球10hPa爆发性增温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玉佩  李维京 《高原气象》1991,10(2):202-208
  相似文献   
46.
In this paper, five-year simulated data from a low-resolution global spectral model with triangular trunca-lion at wavenumber 10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study dynamical features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intraseasonal oxillations over the mid-latitudes and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reis the 30-50 day periodic oscillation in the low-resolution spectral model without non-seasonal external forcing,and spatial scal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hations is of the globe .Further analysis finds that propagation charac-ter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over the mid-latitudes and the tropics are different. The 30-50 day oscillationover the tropics exhibits structure of the velocity potential wave with wavenumber 1 in the latitudinal and thecharacter of the traveling wave eastward at speed of 8 longitudes/day. However, the 30-50 day oscillationsin mid-latitude atmosphere exhibit phase and amplitude oscillation of the standing planetary waves and theyare related to transform of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over the mid-latitudes. The energy is not only transferredbetween the tropics and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but also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ver the trop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5-year band pass filtered data from a 5-layer global spectral model of Jow-ordetwith truncated wavenumber l0,investigation is done of the source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n the extratropicalmodel atmosphere and its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red eastward alongthe equator serves as the source of the intraseasonal oxillation both in the tropical and the extratropical atmos--phere; (2) the velocity-potential wave of a zonal structure of wavenumber 1 gives rise to oxillation in divergentand convergent wind fields of a dipole-form as seen from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to the western Pacificduring its eastward propagation, thus indicating the oscillation in the dipole-form heat soure:e/sink pattertl; (3)the tropical heat-source oscill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variation in phase and intensity of the extratropicalstationary wave trai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ing low-frequency inertial gravity and stationaryRossby modes that are probably mechanisms for the oscillations ip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相似文献   
47.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宁  朱盛明 《大气科学》1991,15(2):53-62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季节这种低频振荡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热带低频振荡的不同阶段,ITCZ、北半球副热带以及西风带环流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并查证了低频振荡作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过程的背景事实。因此本研究工作也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中、长期可预报性提供  相似文献   
48.
49.
关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一个简单模式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弟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4,18(3):263-273
本文首先从观测事实分析了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现象,然后从理论上加以研究。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触发热源和CISK机制的三维线性模式,用此模式讨论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性质、结构、传播和动力学机制。从模式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周期为30d左右以大约9 m/s的速度向东传播的低频振荡现象,这种振荡为Kelvin波型的响应和向西传播的Rossby波型的响应的结合。计算还表明,这种振荡的周期与触发热源的周期关系不大,这说明了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是大气自身的固有振荡,它是大尺度运动与对流凝结加热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1983与1985年夏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1983与1985年夏季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983年(厄尔尼诺年)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东亚季风区上空的低频振荡比1985年(反厄尔尼诺年)夏季的低频振荡强,而热带西太平洋的情况恰好相反。这是由于反厄尔尼诺年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强盛所致。分析结果还表明:1983年夏季低频波基本上是东传的;1985年夏季,在中高纬度地区低频波主要还是东传,热带是西传。西藏高原是大气低频振荡的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