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物源区构造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区的构造属性和物源方向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存在不确定性。为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文中选择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沉积期的砂岩,通过对岩矿特征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配分模式分析,研 究了物源区的母岩构造属性及不同地区的母岩差异性。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沉积期母岩主要来自火山弧物源 区及与褶皱逆冲相关的过渡大陆物源区,但是研究区西部环县、演武地区长7-长6沉积期的部分物源还有来自稳定克拉通 的陆块物源区,展示出差异性。砂岩稀土元素丰度分析发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元素负异 常,反映源区主要与花岗质地壳物质有关,以含较多的长英质岩性为特征。将陇东地区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南部的 样品与盆地周缘古陆各类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进行了对比,发现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既普遍具有右倾的特征,又具有一 定的差异性,各地区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能与盆地周缘古陆匹配良好,反映了母岩来源与构造属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2.
利用1981-2010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按照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行业标准,分析河北省霾日空间分布特征.以石家庄为例对多霾日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霾日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霾日高频次中心随时间范围在扩大,频次有增加趋势;典型代表站霾日随时间呈现增加、减少和平稳变化三种态势,单站间变化差异明显;河北省霾日主要以能见度大于5km轻微霾为主,代表站中度、重度霾日季节变化显著,64%以上出现在秋冬季节;霾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分布主要与地理环境有关,气候上逆温层、风速、相对湿度、年降水日数与霾的形成有关,另外地方经济发展、人类社会活动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1951--2005年营口市逐年和逐月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55a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极端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出前30a递减、近30a递增,近20a气候变暖更为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变率差异不明显。近55a营口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递增趋势,最近30a较近55a显著递增,但近20a则稳定少动;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递增趋势,冬季递增趋势最强、夏季最弱。城市化发展及工业化引起的热岛效应是营口市显著增温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则进一步加强了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十多条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发现西湖凹陷自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和晚期的断续挤压两个构造演化阶段.晚期的断续挤压在凹陷内产生构造反转的样式复杂多样,可划分为上下均正型、下正上逆型、下凹上凸型、上下均凸型、下正上隆型和下隆上逆型等6种单个的反转构造样式及y形、帚状、"似花状"等7种反转构造组合样式.对反转断层生长指数(Gi)并结合平衡剖面的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反转.通过计算反转率(Ri),发现凹陷内反转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具有中带强和东、西弱的特征.结合晚白垩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的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速度讨论了西湖凹陷构造反转的机制,并探讨了它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Four massive brecciated, chimney-like, and slender pipe network carbonate samples(JA-4, JA-5, JX-8 and BG-12) were collected from southwestern Taiwan, which were suggested to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anaerobic oxidization of methane(AOM). Considering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carbonates precipitation and the sources of carbon and organic matter need to be further declared, molecular fossils and 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carbonate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lipid biomarkers of 2,6,10,15,19-pentamethyleicosane(PMI) and squalane diagnostic to methanotrophic archaea, as well as the extremely low δ13C values(as low as -113.4‰) detected in samples JA-4, JA-5 and JX-8, these carbonates were revealed to be a result of AOM. Based on the varied δ13C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archaea biomarkers in specific samples, biogenic methane was propos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samples JA-4 and JA-5, whereas a mixed carbon source of 13C-depleted methane and 13C-enriched residual CO_2 from methanogenesis was suggested for the carbonate of JX-8 due to the co-occurrence of a highly positive δ13 Ccarb value(+8‰) and a moderate 13C depletion of PMI. The low content of AOM-related biomarkers and the absence of indicators for ANME-2 suggested that these carbonates were formed in weak seep settings. By comparison, no typical lipid biomarkers for methanotrophic archaea was detected in carbonate BG-12. The short-chain and long-chain n-alkanes accounted for 30% and 45% of all hydrocarbons, respectively, with a CPI value of 1.2, suggesting that the n-alkanes were derived from both marine organisms and terrestrial inputs. A low thermal maturity could be revealed by the incomplete equilibrium value of the C31αβ 22S/(22S+22R) ratio(0.5), and the carbonate BG-12 was probably deposited in a suboxic condition indicated by a value of Pr/Ph ratio(2.5).  相似文献   
96.
花岗岩大地构造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宇宙星球中只有地球发育花岗质岩石及广义的花岗岩,它是大陆最主要的组成。因此,花岗岩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此,作者提出花岗岩大地构造,其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文章在已有的初步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下若干研究方面的进展、问题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岩石组合及其构造背景与环境厘定;花岗岩演化及其构造环境与演化(构造过程);花岗岩变形、壳内流变及构造动力学意义;花岗岩深部物源填图与造山带及地壳生长。花岗岩大地构造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丰富大地构造研究内容,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97.
The Gulf of Finland li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ltic Sea. The surface area is 29,700 km2 and the average depth of the basin is 38 m. Groundwater discharge to the Gulf of Finland equals 0.6 km3/year and this discharge is composed of many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unds. Ground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Gulf of Finland is dispersal.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Gulf of Fin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zones with different geological, hydrogeological and discharge properties. The amount of direct groundwater discharge to the sea may be estimated using several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98.
宁夏强沙尘暴形成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张玉林  赵光平 《中国沙漠》1996,16(4):351-355
宁夏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于每年的3~5月,其中4月份出现频数最高,是此类天气发生及预报的关键期。影响宁夏的强沙尘暴天气的强冷空气主要取道于乌鲁木齐—哈密—野马街—酒泉_贺兰山西侧这一沙漠通道上;而当强冷空气急行东南下时,地面冷高压不断发展、加强和整体东移是产生强沙尘暴天气的必要条件。春季西北地区变化剧烈的热力条件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展和上下层冷暖空气交换的主要物理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强沙尘暴、沙尘暴天气日变化明显的关键所在。诊断分析认为,正是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强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及高空强大下击暴流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强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99.
新疆西昆仑库地复理石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方爱民  周辉等 《岩石学报》2003,19(1):153-166
出露于库地北一些克沟中的复理石作为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位置,但长期以来,有关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却尚属空间。笔者等在对该套复理石沉积序列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沉积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利用岩石矿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数据对其母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判别,确定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洋岛弧的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大弯曲内侧大湾子-小湾子一带黄河T1-T7级不同阶地的分布范围,出露高度,野外表征等方面的野外调查和分析,对黄河大弯曲的形成时代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大弯曲的形成始于黄河第V级阶地的形成时期。成型了黄河第Ⅲ级阶地形成之后。约在距今10万年-28万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