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大弯曲内侧大湾子-小湾子一带黄河T1-T7级不同阶地的分布范围,出露高度,野外表征等方面的野外调查和分析,对黄河大弯曲的形成时代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大弯曲的形成始于黄河第V级阶地的形成时期。成型了黄河第Ⅲ级阶地形成之后。约在距今10万年-28万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2.
长期以来对吐—哈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早二叠世构造环境的归属存在较大异议.通过对盆地早二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进一步厘定了火山岩的产出环境.研究表明,区内火山岩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流纹岩为主,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大部分玄武岩相对MORB强烈富集LILE和LREE,HFSE适度富集,Th/Ta比值>5,Ta、Nb的适度亏损和陆壳的混染有关,少量玄武岩带有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与造山期后伸展环境下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邻区研究结果,认为吐—哈盆地早二叠世火山岩为造山期后伸展背景下裂谷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3.
换能器阵元的不同排列组合决定其指向性,波束形成是多波束测量的关键技术。文中通过数学计算总结了不同换能器阵进行波束形成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利用二维DFT进行频域波束形成的一般方法。最后结合现役多波束测深系统,简单解释说明不同系统所采用的波束形成技术。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70,自引:67,他引:170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合和成矿期次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20Ma左右三个峰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在200-160Ma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厚度岩石圈局部伸展有关的岩浆-热成矿,在140Ma左右时期成矿表现为与深源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矿床,而120Ma左右时期的成矿是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超大型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和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超大型金属矿床理论研究现状,探讨了超大型铜、铅、锌、金和铂族等有色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认为该类超大型矿床产出的主要全球构造背景为板块俯冲带和大陆裂谷,并论述了不同构造背景中超大型矿床的成因类型、矿床特征、控矿构造和矿床空间展布规律以及裂谷构造垂向分带和不同地史时期裂谷与超大型矿床的关系,对当前研究工作中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张旗  张宗清 《岩石学报》1995,11(1):43-54
丹凤祥变质玄武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LREE富集型的钙碱性玄武岩,另一类是LREE平坦型的拉斑玄武岩。LREE富集型的变质玄武岩[(Ce/Yb)N为5~20]贫Ti、Nb、Ta,Th>Ta,Nb/La<0.8,Hf/Th>8,Zr/Y<3,表明其形成于消减带之上的洋内岛弧环境。该玄武岩的εNd(t)=+4.9~+7.3,εSr(t)=3.0~+32,可能是亏损地幔端元(DMM)与第二类富集地幔端元(EMⅡ)混合形成的。大多数玄武岩的(206Pb/204Pb)i比值(16.5~17.6)较低,(208Pb/204Pb)i和(207Pb/204Pb)i比值(分别为36.2~36.9和15.3~15.5)较高,ε18O变化较大(5.5‰~9.2‰)。因此,根据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源区可能包括下述组分:1)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2)富集地幔(EM);3)洋内岛弧下地壳(镁铁和超镁铁质岩);4)消减带岩片带入的组分。而LREE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具MORB的特征,Th/Ta和La/Ta比值近似等于1,TiO2=1.65%,Ti/V=22,指示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在与消减作用无关的拉张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各种岩石化学图解、微量元素、元素对比值、元素间相互关系以及稀土元素特征的综合分析、判定所研究斜长角闪岩应类似于现代大洋中脊型富铁玄武岩经高级区域定质作用而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化学方法是判别深变质岩原岩性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8.
五科1井下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科1井位于四川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五百梯构造,钻达寒武系地层,并在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角砾泥岩中发现天然气藏。通过对该井下古生界地层裂缝充填物的系统取样分析,发现志留系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10℃左右,含有大量天然气,而寒武系包裹体样品均一温度较低,为150℃左右,不含天然气。综合包裹体信息和地质研究认为,五科1井下志留统小河坝组气藏中的天然气来自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成藏期为燕山晚期。下寒武统源岩对中上寒武统以上地层天然气成藏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9.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斑岩_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铜)矿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与太古代结晶基底有关的花岗岩;钼矿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富硅、富钾质花岗岩有关,而与铜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酸碱度相对较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燕辽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2个时期,其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造山阶段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相似文献   
110.
Mesozoic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easter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calc‐alkaline and alkaline magma‐related gold deposits, and are also grouped as low‐sulfidation, intermediate‐sulfidation and high‐sulfidation types, of which the first two predominate. These gold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Tianshan–Yinshan–Great Xing’anling Variscan fold belt of North China craton, Qinling‐Dabie Indo‐Sinian fold belt of Yangtze craton, and South China fold belt or Cathaysian block,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eastern China continent. Most of the epithermal gold orebodies are hosted either in volcanic rocks or their related granitoids, and volcanic breccia pipes. These orebodies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dularia–chalcedony–sericite, and alunite–kaolinite–quartz alteration. These orebodies formed in four mineralization pulses at 175, 145–135, 127–115, and 110–94 Ma. The first three pulses correspond to the post‐collision perio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cratons, an extension period during late‐stage rot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ess from N‐S to E‐W, and a dramatic thinning period of the lithosphere, respectively. The last mineralizing pulse was the result of another extension in South China. Although the mineralizing pulses occurred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all occurred in extensional settings and were accompanied by crust and the mantle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