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35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954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闵桥地区含油玄武岩为实例,从总结玄武岩中孔洞缝成因、形态组合特征及充填特征入手,系统讨论了孔洞缝及组合的含油性。进而探讨了孔洞缝充填矿物的颜色、类型与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孔洞缝组合的含油性受控于含油玄武岩的岩流单元相带和岩相构造类型,古风化剥蚀面含油最丰富,岩流单元上部相带及淬碎角砾岩相含油较稳定,而岩流单元中下部相带含油较贫乏。孔洞缝充填的方式与含油性无关,但充填矿物的颜色、类型与含油性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并服从于岩流单元相带和储油岩相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992.
金宝山岩体铂族元素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金宝山岩体是西南暗色岩系中的一个典型铂族元素矿化岩体,本文通过对岩体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岩体的成因属性。研究表明,金宝山岩体铂族元素特征与西南暗色岩区大部分铜镍硫化物型铂族元素含矿岩体基本相同,类似于典型地慢柱源的冰岛玄武岩及俄罗斯诺里尔斯克岩体,是地幔柱活动类OIB源部分熔融作用产物,成因上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993.
994.
南菲律宾地区类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质熔岩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埃达克岩(adakite)最初 是指由消减板片玄武岩物质熔融形成的富硅、富钠、高Sr/Y和La/Yb比值的弧火山熔岩。它通常产在会聚带,这个部位的年轻的、因而仍然是热的大洋板片正在发生俯冲消减。富铌的岛弦玄武央进则是吕等到高碱的镁铁质熔岩,它们相对于正常的岛弦玄武岩含有较多的高场强元素(HFSE)。这些玄武岩通常与埃达克央共生, 这一组合是直被用于论证他们的高HFSE含量是因为他们的地幔源区受到板片来源的熔体的交代。先前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南菲律宾是埃达克岩和富铌岛孤玄武岩的一个典型产地。然而最近的详细研究显示,尽管该地区的一些岛弧火山岩是类埃达克岩的,但是它们很可能是来自地幔楔的母岩浆的分异作用的产物,而这里的地幔楔主要是受沉积来源的成分交代的,此外,菲律宾南部最典型的富铌熔岩中HFSE的富集,也很有可能是起因于似乎是西太平洋边缘特有的富集地幔组分的熔融。这些结果提出了如下问题:南菲律宾是否存在真正的板片来源的熔体?这里的富铌岛弧 熔岩是否起因于地幔楔被这种熔体交代?  相似文献   
995.
溪洛渡水电站坝址区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溪洛渡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在玄武岩坝址区的勘探中遇到的较为复杂的水文地质异常现象,如冷水与热水、裂隙水“承压”现象、偶遇大水量突水点等异常现象,通过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构建了坝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模式;揭示了深部灰岩水越层排泄和玄武岩潜水混合排泄带的特征,以及浅部以层间层内裂隙发育为主的非均质玄武岩含水介质的特点;阐明了坝区地下水异常现象的成因与条件。  相似文献   
996.
利用钻孔常规压水试验(Lu值)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Lu值大小的分级、分级频率的空间分布和随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不同级次的裂隙发育程度随埋深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岩体裂隙发育规模、裂隙连通程度和不同级别的裂隙密度等特点;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与裂隙发育条件,提出了运用随机统计原理构建二维裂隙网络系统模式的方法;并结合中国西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玄武岩裂隙介质阐明了裂隙网络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997.
福建漳州牛头山火山地质公园火山喷发层序及岩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长江 《福建地质》2002,21(4):195-199
牛头山火山地质公园位于风景壮观秀丽的闽南漳州市海滨,构造位置处于平潭一东山北东向断裂带中段,火山口坐落在龙海市隆教乡白塘村附近,涨潮时古火山口部分被海水淹没成为孤立于海中的小岛,退潮时,火山口全貌再露海面,火山口附近有一深槽(凹地),直径约8m,低于周围岩石3m,火山岩地层为新第三纪佛昙组上段玄武岩,根据岩性分布特征及岩石结构构造和岩层的产状等。可划分为喷溢相和火山颈相,是省内保存较完好的新生代古火山机构。  相似文献   
998.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206Pb/^204Pb值为16.864-18.361,^207Pb/^204Pb值为15.268-15.599,^208Pb/^204Pb值为36.770-39.118。在Pb-Pb和Pb-Sr图上,所有数据点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都分布于DMM、EMⅠ和EMⅡ3个地幔端员组分之间。这些特征表明,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变化应主要归因于玄武岩浆形成幔源区中不同端员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地壳混染作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The tectonic escarpments locally known as ‘Timpe’ cut a large sector of the eastern flank of Etna, and allow an ancient volcanic succession dating back to 225 ka to be exposed. Geological and volca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on this succession have allowed us to recognize relevant angular unconformities and volcanic features which are the remnants of eruptive fissures, as well as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nature, composition and magmatic affinity of the exposed volcanics. In particular, the recognition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uccession of important and unequivocal evidence of ancient eruptive fissures led us to propose a local origin for these volcanics and to revis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which attributed their westward-dipping to the progressive tectonic tilting of strata. These elements led us to reinterpre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volcanic activity occurring since 250 ka BP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ectonic structures active in the eastern flank of Etna. We propose a complex paleo-environmental and volcan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flank of Mt. Etna, in which the Timpe fault system played the role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that allowed the rise and eruption of magmas in the above considered time span.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presents evidence for strong biochemical weathering of basaltic outcrops induced by fungal communities in a cold environment. Weathering rind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Comparisons between in vitro experiments and in situ observations allow a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al effects on rocks and help to define the place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in the cold environment weathering chain. It is concluded that biological weathering is chronologically the first process of weathering, probably leading to the subsequent expression of cryogenic processes. Information presented here suggests the need for reconside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rost‐driven morphogenetic system normally considered for subpolar area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