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3篇
  免费   755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656篇
地质学   4017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89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黔中隆起西、南缘铝土矿成矿特征与远景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中铝土矿资源丰富,占贵州铝土矿资源的2/3以上.黔中隆起西、南缘的龙里-惠水-纳雍-带铝土矿成矿一直研究程度低,通过对龙里高坡场、纳雍董地含铝岩系研究,发现龙里铝土矿属于渴湖相沉积,部分铝土矿被第四纪风化形成坡积物产出;纳雍董地为冲积扇沉积铝土矿.根据区域成矿特征及古地理特征,认为黔中隆起西、南缘龙里-惠水-纳雍-带是铝土矿潜在的铝土矿远景区域.  相似文献   
992.
Stable isotope data of the foraminiferal carbonate shells and bulk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Central Paratethys were investigated to contribute to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Badenian (Middle Miocene). Five benthic (Uvigerina semiornata, U. aculeata, Ammonia beccarii, Elphidium sp. and Heterolepa dutemplei) and three planktonic taxa (Globigerina bulloides, G. diplostoma and Globigerinoides trilobus), characterising the bottom, intermediate and superficial layers of the water colum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Vienna Basin (W Slovakia). The foraminiferal fauna and its isotope signal point out to temperature-stratified, nutrient-rich and consequently less-oxygenated marine water during the Middle/Late Badenian.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dicate increased input of 12C-enriched organic matter to the bottom of the Vienna Basin. Positive benthic δ18O implies that the global cooling tendency record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has also affected the intramountain Vienna Basin. In this time, the Central Paratethys has been in the process of isolation. Our stable isotope trend suggests that the communication with Mediterranean Sea has been still more or less active on the south of Vienna Basin (Slovak part) in the Late Badenian, whereas the seawater exchange towards north was apparently reduced already during the Middle Badenian.  相似文献   
993.
新疆南天山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南天山碰撞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北亚造山区南部的天山造山系的中南部,是塔里木地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地块之间的一条构造带,地理上由哈尔克山、额尔宾山、虎拉山等组成,地质上主要由古生代地质体组成,其南北两侧均为活动陆缘,中间由洋壳残片、洋岛和增生杂岩组成,是南天山古生代洋盆演化的产物。南天山古洋盆从震旦纪裂解,寒武纪持续扩张,奥陶纪—石炭纪向南北两侧俯冲闭合,至二叠纪南天山造山带进入后造山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994.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高俊  钱青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地质通报》2009,28(12):1804-1816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伊犁地块南缘活动陆缘、中天山复合弧地体、西天山(高压)增生楔和塔里木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综述了西天山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新资料,讨论了其增生造山的过程。西天山增生造山与早古生代帖尔斯克依古洋、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南天山洋和晚古生代北天山洋3个代表洋盆的演化相关,增生造山结束的时间可能是早石炭世末。二叠纪时期,西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西天山为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并非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5.
概要地介绍了中亚地区的构造分区特点、优势矿产资源和主要成矿时期。在区域成矿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围绕大规模成矿作用进行地质过程解析的重要性,更好地为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查开发选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花岗岩类被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7Ma、291~292Ma。通过对该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库勒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K2O/Na2O平均值为0.96,(Na2O+K2O)/Al2O3平均值为0.66,里特曼指数δ平均值为3.2,为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那尔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05,K2O/Na2O平均值为1.17,富钾,为过铝质碱性花岗岩。库勒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花岗岩,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其那尔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后造山期松弛阶段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997.
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交汇部位,具有丰富的富铁、优质锰、铬铁矿、钛铁矿等黑色金属资源。在系统收集和整理该区矿产地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南半岛5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的矿产地数据库,初步厘定了黑色金属矿床谱系,并对其找矿潜力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98.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带侏罗系地层根据其岩石组合、生物组合面貌等特征,可分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和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J2x),并在此基础上对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其为大陆裂谷衰亡之后河湖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9.
龙门山南段飞来峰构造变形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分布着大量的飞来峰。为了解其构造演化过程,主要通过分析研究龙门山南段白石-苟家飞来峰和金台山飞来峰内部及下覆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出其至少经历了5个构造变形序列,并结合前人资料讨论龙门山南段飞来峰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层叠覆关系、沉积序列、层序地层和旋回沉积特征等油气地质的调查研究,表明雪峰山西侧盆地演化与四川盆地一样,均经历了从被动陆缘(Z-O1)→类前陆(O2-S)→克拉通-大陆边缘盆地(D-T2)→内陆湖盆(T3-J)和山间盆地(K-Q)5个演化阶段;发育9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1个角度不整合,构成5个构造层,即①南华系-震旦系;②下古生界;③上古生界-下中三叠统;④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⑤上白垩统及其以上.总体构造活动性不强,对油气长期保存和演化有利.5个构造层孕育了4个一级生储盖组合,其中Ⅰ、Ⅱ为有利组合.因此,该地区原生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后期改造较强,特别是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以来的造山和隆升剥蚀量大,是该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