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21.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 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 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 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 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 ka, 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 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 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 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 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 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2.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根厚  胡玲 《现代地质》2004,18(4):423-428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系统地反映了构造地质学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1)构造变形与沉积作用:重点是不同构造体制,如伸展、挤压(包括斜压)体制下,各构造区域的构造+沉积关系,在利用层序地层等进行定量的构造反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挤压作用下的构造样式:这一传统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仍然为构造地质学家所关注,如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碰撞和非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表现样式;(3)山链内构造反转过程和构造的继承:描述经历了变形体制转换的区域运动学演化,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缘课题;(4)大陆边缘前陆逆冲+褶皱的形成:特别强调盆地-山脉的藕合关系;(5)高应变带的研究及技术方法:包括制图、模型、实验方法和材料等。  相似文献   
23.
张世红  李海燕 《现代地质》2004,18(4):415-422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接受关于地磁学、古地磁学、环境磁学方面的摘要120余篇,主要内容涉及:(1)古地磁学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2)地磁场倒转和长期变的理论、观测和应用以及磁性地层学;(3)磁化率测量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应用;(4)气候变化的环境磁学证据;(5)环境污染监测的环境磁学方法等研究领域。此外,磁法勘探也有很好的成果展出。基于物质磁学和地磁学的方法技术在日益广阔的地学研究领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对2004年8月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生命起源、地质灾害监测、壳幔相互作用、人类采矿与生产活动、水-岩相互作用、地表过程、古气候与古环境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针对移动式海洋地震仪对控制系统电路设计的可靠性和低功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Cor-tex-M4内核芯片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首先选用超低功耗的STM32L4芯片作为微控制单元,在保证高运行能力的同时降低自身功耗;其次针对MCU(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传感器等超低功耗模块提出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26.
天然32Si是宇宙射线成因的,随着降水进入湖泊或海洋,被硅质生物摄取后最终存在于生物硅中。32Si来源单一,生产速率相对恒定,半衰期为150 a,可测年的时间尺度为100~1 000 a,是该时间尺度最合适的测年核素,填补了百年到千年时间尺度测年方法的空白。本文建立了海洋沉积物32Si的测量方法,主要步骤为:(1)样品前处理;(2)生物硅的分离与纯化;(3)生物硅样品中磷的分离与纯化;(4)32P的制样与β计数测量。全程通过硅钼蓝和磷钼蓝分光光度法监测实验过程硅和磷的损失情况,对南沙海域采集的沉积物岩心进行研究,得到南沙海域沉积物岩心32Si的平均活度为16.60 mBq/kg,范围值为8.39~33.34 mBq/kg;32Si在SiO2中的平均比活度为0.356 Bq/kg,32Si的核素丰度平均值为1.29×10-16(32Si/SiO2);根据岩心32Si活度估算得深水区(水深1 335~1 537 m)和浅水区(121~141 m)岩心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106 cm/a、0.191 cm/a;根据32Si活度计算32Si的平均沉降通量为2.14×10-6 Bq/(cm2·a),与参考文献的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7.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5,36(2):213-215
继本文作者对星际A型CH3CN与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过程的研究之后,又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E型CH3CN与H2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28.
本研究旨在建立用超低水平液闪谱仪测定雨水、海水中的宇生核素32P3、3P的方法.通过对液闪谱仪的主要性能与技术参数进行优化设置,对液闪谱仪的效率及能量进行刻度,建立淬灭校正曲线,探讨影响测量本底的因素,实现液闪谱仪对样品的优化测量.并通过液闪谱仪对厦门沿岸地区雨水及厦门湾海水进行测量,得到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雨水中32P3、3P的月平均比活度分别为0.30×10-2~3.18×10-2、0.28×10-2~3.05×10-2Bq/dm3,33P/32P)A.R.月平均值介于0.74~0.96之间,平均为0.87±0.03;厦门湾海水中32P、33P的比活度分别为1.52×10-2~4.62×10-2、1.28×10-2~3.72×10-2Bq/m3,33P/32P)A.R.为0.81~0.91.  相似文献   
29.
Biological and procedur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DNA adduct detection in aquatic organisms. Among them,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traits represent major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for adducts formed by lipophilic pro-mutagenic contaminants. In detecting DNA adducts through the 32P-postlabelling assay, efficiency in DNA purification, digestion, labelling, as well as adduct enrichment and quantification may explain differences between independent studies. Reference DNA adducts have been used to verify some 32P-postlabelling aspects. Data obtained for mussels and fish treated with benzo[a]pyrene (B[a]P) and environmentally exposed to genotoxins confirm the above assertions. Although the 32P-postlabelling assay cannot be proposed for routine biomonitoring it appears a reliable and very sensitive index of exposure to genotoxic pollutants in both fish and mollusks.  相似文献   
30.
ABSTRACT

A hybrid hydrologic model (Distributed-Clark), which is a lumped conceptual and distributed feature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mbined concept of Clark’s unit hydrograph and its spatial decomposition methods, incorporating refined spatially variable flow dynamics to implement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for spatially distributed rainfall–runoff flow. In Distributed-Clark, the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SCS) curve number method is utilized to estimate spatially distributed runoff depth and a set of separated unit hydrographs is used for runoff routing to obtain a direct runoff flow hydrograph. Case studies (four watershed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USA) using spatially distributed (Thiessen polygon-based) rainfall data of storm ev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 performance. Results demonstrate relatively good fit to observed streamflow, with a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ENS) of 0.84 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of 0.86, as well as a better fit in comparison with outputs of spatially averaged rainfall data simulations for two models including HEC-H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