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07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北部湾出现苏门答腊金线鱼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梓荣  王跃中 《台湾海峡》2009,28(4):516-519
2008年1月在北部湾调查时,采集到1金线鱼科标本,经鉴定为苏门答腊金线鱼.渔获总尾数156尾,带回5尾到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标本现保存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标本馆.体长范围为50mm-126mm,背鳍X-9;臀鳍Ⅲ-7;胸鳍15;腹鳍I-5;尾鳍21.体适度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体高在躯干中部背鳍第七鳍棘处为最高.上下颌几等长,仅上颌前端具较大犬牙.眼眶下缘处于吻端与胸鳍基部上端连线的上方,眼眶下缘顶端微凹,后缘几呈直线.前鳃盖骨裸露(无鳞)宽度是有鳞宽度的1.4~1.7倍.体被薄栉鳞,背鳍与侧线间具鳞4~7行,有腋鳞.侧线完全,位高,近似与背缘平行.眼下至上颌骨呈倾钭的金黄色带,体上部略带桃色,下部银白色,体侧有明显的金黄色带,并延至尾鳍叉端附近鳍条.体侧有一红斑,红斑位于背鳍起点与胸鳍基部之间的侧线下缘.背鳍边缘黄色,中间有明显的黄色带,臀鳍粉红色并有2条黄色带,尾鳍粉红色,近叉端鳍条呈金黄色.背鳍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由隔膜分开,第一鳍棘和第二鳍棘其长度短于其他鳍棘,无丝状延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连接完全,中间无缺刻.胸鳍伸达肛门上方,胸鳍长度为头长的1.1~1.5倍.腹鳍中等长,约与胸鳍等长,不伸达臂鳍起点.臂鳍最后鳍条不明显长于其他鳍条.尾鳍呈叉形,上叶末端呈锐角或钝圆,上叶末端略呈丝状延长或延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2.
用2006年夏~2007年秋在北部湾获得的船测气象资料,由块体公式计算了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北部湾春、夏季节获得热通量,而秋、冬季节失去热通量.春季通过湍流交换造成的热通量对海面热平衡的贡献最小,其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在年平均尺度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通量的7.4%和77.4%,15.2%的净辐射热量通过海洋过程消耗掉.感热通量随海-气温差的加大而增大,而与风速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海-气温差增加1 ℃,感热通量增加6.7~12.7 W/m2;较大的感热通量(>30 W/m2)容易出现在5~10 m/s风速条件下.潜热通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风速增加1 m/s,潜热通量增加约18 W/m2,而相对湿度下降1%会导致6 W/m2潜热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3.
对1949?2002年北部湾乌雷站台风浪和风暴增水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54a的台风浪和风暴增水的极值序列,作出二者联合概率分布图,其分布近似于指数分布,进而运用GUMBELⅡ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对其拟合,在找出联合概率分布函数过程中分析得出了台风浪和风暴增水不同重现期的单要素极值和联合分布要素极值及相应概率(具体给出),其结果对海洋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Abstact  Age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rimson sea bream Paragyrops edita Tanaka in Beibu Gulf were studied through bottom trawling and gillnet fleets fishing from July 2006 to December 2007. A total number of 1155 individuals, ranging from 49 to 249 mm in standard length was examined. The age of the fish was determined from sagittal otoliths. One year growth was made up of one translucent and one opaque zone. A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procedure was used to fit the Von Bertalanffy, Logistic and Gompertz growth functions to the length-at-age data. ARS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owth between sexes in the three growth models (P>0.05), and the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L t =292.8{1−exp [−0.167(t+1.116)]} was selected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growth model according to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相似文献   
75.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死亡及其群体组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北部湾渔业商业捕捞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长、死亡及其群体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优势体长70~140 mm,占82.2%;优势体重为20~60 g,占54.29%;ARSS分析表明雌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繁殖期性比为1.21∶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L∞=292.8 mm,K=0.167,t0=-1.116;体重的生长拐点为5.463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041 4、0.282 8和0.752 6,当前开发率为0.728。  相似文献   
76.
以北部湾和大亚湾两个地域的野生合浦珠母贝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成贝的鳃组织,经空气干燥法制片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两地种群的核型公式都为2N=28=16m+6sm+4st+2t,NF=50,但在染色体排序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群体差异。并与以往研究报道相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及可能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地层、沉积环境、圈闭特征及其形成作了概括的归纳,并在论证生、储、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运移、分布规律:油气藏沿大断裂分布,受成熟生油岩制约;②号大断裂对油气的分区运移起控制作用;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据此,可预测北部湾盆地的其它凹陷油气运聚规律。  相似文献   
78.
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将加剧风暴潮增水,进而危及沿海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保障。本文基于模型耦合与模型嵌套技术构建北部湾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系统,以2012年台风"山神"为天气背景,通过设计7组情景模拟研究未来不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北部湾风暴潮增水变化。结果表明:风暴潮期间水位从南向北沿北部湾逐渐涌高,最高水位发生在广西沿岸,达2.4 m以上。天文潮和台风风场拖曳力是形成高水位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天文大潮和最大风场拖曳力对最高水位的贡献率分别约占70%和30%。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具有时空非线性和非均一性特征。其中,潮位波动和波-流耦合效应会改变实际最大增水发生时间,导致钦州湾附近高潮位大致提前1天半,海平面上升1.1 m使得最大风暴潮增水大致提前30 min;未来海平面上升0.66~1.1 m将导致北部湾大部分海域风暴潮增水幅度放大6%~10%,广西沿岸钦州湾和大风江河口出现负增加效应,可能与溺谷海湾地形特征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北部湾沿岸防御风暴潮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根据 2 0 0 1年 11至 2 0 0 2年 1月间北部湾海域秋、冬季 2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北部湾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渔获虾类 2 4种 ,隶属于 6科 11属 ;蟹类 30种 ,隶属 9科 19属 ;虾蛄 9种 ,隶属 2科 6属。各种类沿水深和地理分布有明显变化 ,主要集中分布于湾中部水深 2 1~ 80m海域。  相似文献   
80.
省际区域入境旅游的边界效应——以北部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了环北部湾的广西、广东与海南三省区入境旅游的发展。该文以1999—2008年为样本数据,运用Barro回归方程及引力模型对北部湾三省区的入境旅游人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省级行政区边界对区域旅游合作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并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进程。研究表明:在1998—2003年、2004—2008年两个时段,广西与广东之间的边界效应始终存在,且呈上升趋势;广西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广东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不显著;而广西与广东的边界效应增速明显高于广西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增速。边界效应的形成机理可以从历史条件、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制度创新4方面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