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1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50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别山双河片麻状花岗岩岩体石英组构特征及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别山双河片麻状花岗岩岩体中的石英C轴组构、黑云母(001)解理极点和石英颗粒三维应变分别进行系统测量。结果显示,双河岩体在侵位和后期演化过程中以挤压变形为特点,岩体经过NW-SE向和NE-SW向两次挤压,NW-SE向挤压强度较大,奠定了岩体基本的构造形态。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得出,双河岩体在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应力方位为NW-SE向挤压,中侏罗世及后期为NE-SW向挤压,应力场发生顺时针变化。   相似文献   
92.
西天山喀拉达拉基性岩体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云孝  李向东  张冀 《新疆地质》2000,18(3):258-263
在中国西天山伊什基里克山一带,发育有一系列橄榄辉长岩、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床和岩墙群,同位素年龄为277~297Ma。其中哈拉达拉层状橄榄辉绿长岩-辉绿辉长岩体(又称大桥岩体)规模最大,约25.5km^2。根据近年来的实地研究,认为该岩体形成于伊犁盆地石炭一二叠纪裂谷带发育的构造背景之下,既有大量碱性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又有一定数量的基性一超基性杂岩和层状辉长侵入体,经历了稳定-亚稳定-稳定的演  相似文献   
93.
凤凰山花岗岩体构造系统分析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宏观上对凤凰山岩体的区域构造位置、岩体侵位前后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岩浆侵位时的动力学条件进行了论述;对岩体内部及接触带的面理、线理进行了磁组构测量、显微构造观察、包体应变测量及X光组构分析等系统研究,最终获得如下结论:该岩体侵位除有膨胀作用外,在岩体侵位后期还有过旋转运动,而且岩体侵位受到NNE向左旋剪切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4.
邓浩  刘晓霞  赵莹 《江苏地质》2016,40(3):395-402
金川铜镍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现有研究表明其成矿模式为岩浆通道成矿,但是对于金川超基性岩体的侵位过程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索岩体的侵位过程,将岩浆侵位描述为马尔可夫(Markov)过程,提出一种基于Markov链的岩体侵位模拟算法,实现对金川超基性岩体侵位过程的模拟。以金川Ⅱ矿区为例,探讨了侵位过程与矿化的关联及岩浆通道骨架,为在矿床深部寻找第二成矿空间提供方向和线索。  相似文献   
95.
粤北诸广和贵东是华南最重要的两个花岗型铀矿密集区,青嶂山(龙源坝)岩体位于两者之间,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研究薄弱地区。江头铀矿区地处青嶂山岩体北部与南雄断陷盆地的结合部位,该矿区的铀成矿年代学研究几为空白。本文通过电子探针方法研究了青嶂山岩体、及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江头矿区中的铀矿物微区矿物学特征,获得岩浆成因的晶质铀矿与热液成因的沥青铀矿的U-Th-Pb化学年龄,探讨了华南铀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及成矿地质体。研究表明:青嶂山岩体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铀矿物主要有晶质铀矿、铀石,部分晶质铀矿存在明显铀释放的特征,其晶质铀矿化学年龄分别为246.8±8.8Ma、161.5±8.0Ma,与前人获得的锆石U-Pb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分别代表了区内印支期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表明在南雄断陷盆地形成之前,青嶂山岩体与诸广岩体可能为一有机整体,有着相同的成岩、成矿环境。江头矿区矿石中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有少量钛铀矿、铀石等,沥青铀矿化学年龄分别为121.3±9.8Ma、98.8±8.0Ma、73.2±8.8Ma,分别代表区内3期铀成矿作用的时代,结合华南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特征,认为区内铀成矿作用是受中-新生代盆地边缘深大断陷活动、产铀花岗岩体分布的双要素成矿动力学背景制约,青嶂山岩体应与诸广、贵东岩体具有相似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6.
伍皓  夏彧  周恳恳  张建军 《岩石学报》2020,36(2):589-600
锆石的U-Pb测年、Hf和O同位素及稀土、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应用已获得诸多进展,但锆石中铀含量所蕴藏的地质意义却较少被关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铀源一直存在争议,不同观点认为其分别来自早期已固结地质体、分异岩浆、地幔柱或热点以及U、Th、K富集圈。为尝试利用锆石中的铀含量来追索铀源,本文通过搜集诸广山南体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文献,掌握了该花岗岩中14个岩体、37件样品、3种岩性,共467个锆石定年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印支期(253Ma、244Ma)和燕山期(139Ma、124Ma)具高分异特征的4件酸性岩脉(小岩体)样品中锆石的铀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岩体。依据铀矿床中高分异酸性岩脉(小岩体)侵位期、基性岩脉侵位期、铀成矿早期(140~90Ma)三者的良好对应关系,结合这一锆石铀含量指示,初步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中铀可能主要来自高分异花岗岩浆;推测花岗岩型铀成矿可能属壳幔混合作用结果,即铀源来自地壳分异岩浆,成矿流体和矿化剂主要来自地幔,而成矿空间受断裂系统控制。岩体锆石铀含量或可在铀源丰度、矿床品位判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7.
北山造山带中部(甘肃段)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荣龙  刘显凡  周慧玲 《岩石学报》2020,36(6):1731-1754
北山造山带中部花岗岩体以陶勒努图洪岩体和跃进山南岩体为代表,本文对这两个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分别为410±2. 8Ma、427±2. 5Ma;主量元素呈现高硅、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Th、Zr、Hf等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等),亏损Ba、Sr、Eu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曲线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综合分析认为跃进山南岩体属A型花岗岩,陶勒努图洪岩体属S型花岗岩。陶勒努图洪和跃进山岩体锆石ε_(Hf)(t)分别为-2. 90~-0. 12(平均值为-1. 53)、-1. 99~2. 82(平均值为0. 26),t_(DM2)分别为1. 41~1. 58Ga、1. 23~1. 54Ga。研究表明:陶勒努图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浆源区主要为由元古界北山杂岩组成的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含中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跃进山南二长花岗岩体可能在元古界北山杂岩组成的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重熔过程中有幔源岩浆的参与。在中志留世(427Ma)明水-小黄山洋已向南侧马鬃山-公婆泉弧之下俯冲至后期,板块后撤引发明水-旱山地体南缘弧后形成裂解环境导致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重熔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侵位形成跃进山南二长花岗岩体;至早泥盆世(410Ma),俯冲结束发生弧-陆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增厚,引发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形成陶勒努图洪岩体;两岩体是在早、晚古生代交接时段同一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不同部位、不同亚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
对出露于冈底斯西部地区措勤北部达瓦错东侧的达雄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约束其岩石成因。达雄岩体的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的锆石LA-ICP MS年龄为107±1Ma,该年龄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花岗闪长岩锆石ε_(Hf)(t)值变化于-1.0~3.0,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974~1226Ma。花岗闪长岩富硅(SiO_2=70.65%~71.10%),富钙(CaO=3.21%-3.26%)、贫钾(K_2O= 2.81%~2.99%)、低P_2O_5(0.09%),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02,属于偏铝质花岗岩或弱过铝质花岗岩。闪长质包体Sio_2含量为57.84%,与寄主岩相比,闪长质包体更富CaO、MgO、TFe_2O_3和TiO_2。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属中钾钙碱性系列,ε_(Nd)(t)值分别为-4.6和-3.2,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相近(分别为1277Ma和1166Ma),并与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一致。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质包体可能是由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微粒包体。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似乎表明,冈底斯中西部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110Na)很可能存在一次重要的岩浆混合作用,这一初步认识对研究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宏大的白垩纪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闽西南地区紫金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锆石SHRIMP定年,精确厘定了紫金山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紫金山黑云母化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分为3种形态,定年结果显示这3种锆石有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第一种锆石晶形发育、具有核一边双层结构.核部的锆石呈磨网状,这类锆石为继承性锆石,年龄为1000 Ma左右;第二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但是呈不完整形态,有不清晰的生长环带或者无生长环带,呈现岩浆锆石的特征,年龄为168±4 Ma(n=13,MSWD=0.97),这一年龄应代表了岩石的结晶年龄,属于中侏罗世;第三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有清晰的生长环带,这种锆石受后期改造作用,年龄为(119±15)Ma,属于早白垩世.(168±4)Ma时本区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因此紫金山岩体主体并非含矿岩体,仅有轻微的锡矿化.紫金山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的第三组年龄为(119±15)Ma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记录,可能正是这一期的热液作用开始了本区大规模的长时期的多期次的岩浆热液作用的序幕,从而为本区铜金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P. Barbey  D. Gasquet  C. Pin  A.L. Bourgeix   《Lithos》2008,104(1-4):147-163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origin of igneous layering in plutons, and, especially, the extent layering is related to mafic–silicic magma interactions. The Budduso pluton (Sardinia) shows three main scales of organization.(i) Large scale lithological variations correspond to three main magmatic units, with differentiation increasing from the Outer (hornblende-bearing biotite granodiorite/monzogranite) to the Middle (biotite monzogranite) and the Inner (leucomonzogranite) units. The striking homogeneity of 87Sr/86Sr initial ratios (0.7090 ± 4) and εNd(t) values (− 5.6 ± 0.1) strongly suggests that magma isotopic equilibration was achieved prior to emplacement, whereas mixing/mingling structures observed within the pluton reflect second-stage processes involving broadly cogenetic components.(ii) Metre to decametre-scale igneous layering may be isomodal or modally-graded, locally with cross-layering. Biotite and plagioclase compositions are similar in both biotite-rich and quartzofeldspathic layers, as are the trace-element patterns which differ only by relative abundances. This precludes an origin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 penetrative submagmatic fabric superimposed on the layering and corresponding mainly to flattening can be ascribed to interference between pluton growth and regional deformation.(iii) Composite layering and schlieren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to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locally within synmagmatic shear zones or disrupted synplutonic dykes. In that case, there is a progressive shift in biotite XFe values from the core of enclave ( 0.65) to the host monzogranite ( 0.72): schlieren in the monzogranite show biotite XFe value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ost rock, whereas schlieren close to mafic enclaves show lower XFe values ( 0.69) towards those of enclave rims.These features can be ascribed to three main processes: (i) assembly of differentiated (± mixed/mingled) magmatic pulses; (ii) local hydrodynamic sorting related to density currents in a mush, and segregation of residual melt; (iii) mechanical disruption and chemical hybridization of mafic magmas during ascent or within the pluton related to magma dynamics. None of these processes affect the whole pluton but they are limited to specific magmatic units. Therefore, pluton growth by incremental assembly of magma batches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magma chamber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