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311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040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羌塘盆地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区域最新的油气调查及地质进展,采用LA-ICP-MS测试方法,提供锆石U-Pb测年,分析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岩性组合、分布特征、喷发—沉积时限、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及裂陷机制。结果表明:那底岗日组分为两个岩相组合类型,一类是陆上喷发系列,以基性熔岩—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另一类是水下沉积系列,为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组合特征,与其中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的、与裂陷相关的构造背景一致。那底岗日组的分布受上三叠统顶部的裂陷基底控制,与之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样品年龄分别为(210.5±2.1)Ma和(214.9±1.8)Ma,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那底岗日组沉积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羌塘盆地在晚三叠世之前完成南北羌塘、羌塘与北部大陆的拼合,在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结束前陆盆地沉积,伴随南部班公湖—怒江洋再一次打开,开启新一轮裂谷盆地演化,形成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62.
苏吉山辉长岩体位于博格达碰撞造山带东段,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西南侧,出露面积约1.8 km~2,岩性为石英角闪辉长岩。苏吉山辉长岩体富含普通角闪石(20%)和磁铁矿物,表明原生岩浆富水、高氧逸度特征,岩石化学组成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U,显著亏损Nb、Ta、Zr、Hf和弱亏损Ti,显示源区为受俯冲流体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应是洋壳俯冲的产物。苏吉山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308.1±3.3Ma,早于卡拉麦里混杂岩带内碱性花岗岩侵位,介于博格达裂谷活动期,是裂谷作用由全面伸展向局限伸展转换的标志。苏吉山辉长岩空间上位于古亚洲洋板块沿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向准噶尔板块斜向俯冲的前进方向,时间上介于博格达裂谷活动期,地球化学上显示洋壳俯冲的特征,各种事实表明,古亚洲洋沿卡拉麦里碰撞带向准噶尔板块斜向俯冲作用形成撕裂型博格达裂谷,博格达裂谷由伸展机制向伸展-碰撞过渡机制的应力调整导致了苏吉山辉长岩体的侵位。  相似文献   
63.
新疆东准噶尔姜格尔库都克石英二长闪长岩体被下泥盆统卓木巴斯套组不整合覆盖,其形成时代一直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32.8±1.2)Ma,表明侵位时限为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具低硅(Si O2=55.64%~58.68%)、低钛(Ti O2=0.54%~0.71%)、高铝(Al2O3=16.99%~18.05%)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A/CNK=0.85~1.00)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LREE/HREE=2.88~3.26)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Ba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及P,反映出明显的消减带岩浆岩的特征。锆石具正εHf(t)值,介于+10.8~+13.6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726~560 Ma,大于其形成年龄,表明源区可能为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早期的新生岛弧陆壳物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姜格尔库都克石英二长闪长岩可能由俯冲洋壳和沉积物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以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早期的新生岛弧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代表了古亚洲洋在早志留世时期向南俯冲消减的陆缘弧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64.
《地学前缘》2016,(1):229-239
基于前人成果及油气勘探新发现资料,系统分析了赤道西非受转换断层强烈控制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群地质与深水油气聚集特征。构造解析与地层剖析表明,该地区盆地形态、基底断裂、变形序列和区域应力均受转换断层控制;经历了前转换陆内沉积期、陆内剪切裂谷期、陆洋转换压扭期及被动陆缘热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形成4套区域性不整合,从东往西具有迁移性;充填了陆内剪切期河湖相碎屑岩、陆洋转换期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和被动陆缘期海相碎屑岩为主的3套地层巨层序。地质结构显示,盆缘窄陆架、陡陆坡,断裂呈高角度张剪性,易发育转换脊或台地。深水沉积特点为小物源短距离近岸快速堆积,形成富砂的纵向叠置横向裙边状小型扇或扇复合体。深水油气勘探以陆洋转换-被动陆缘早期阶段岩性-地层和背斜构造圈闭为重点。  相似文献   
65.
新疆北山裂谷带中出露有数量众多的镁铁-超镁铁岩,坡一铜镍矿位于北山裂谷金铜镍成矿带西部、坡北镁铁-超镁铁岩带西南部。经1989~2014年的持续勘查,坡北岩带中的坡一铜镍矿规模达到100万吨以上。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裂谷环境下成岩机制,分析了坡一铜镍矿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演化特征,树立了独特的多期岩浆成矿模式,建立了找矿标志,为成矿带镁铁-超镁铁岩浆硫化物型铜镍矿床建立了成矿模型,且对成矿远景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6.
祁连山地区的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显示系统地时、空变化,其乃是祁连山构造演化的火山响应。随着祁连山构造演化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经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洋壳俯冲和弧后伸展,直至洋盆闭合、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火山作用也逐渐从裂谷和大陆溢流玄武质喷发,经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火山活动,转变为碰撞后裂谷式喷发。850~604 Ma的大陆裂谷和大陆溢流熔岩主要分布于祁连和柴达木陆块。从大约550 Ma至446 Ma,在北祁连和南祁连洋-沟-弧-盆系中广泛发育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型熔岩。与此同时,在祁连陆块中部,发育约522~442 Ma的陆内裂谷火山作用。早古生代洋盆于奥陶纪末(约446 Ma)闭合。随后,从约445 Ma至约428 Ma,于祁连陆块北缘发育碰撞后火山活动。此种时-空变异对形成祁连山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该过程包括:(1)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上涌,导致Rodinia超大陆发生裂谷化、裂解、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俯冲,并伴随岛弧形成;(2)俯冲的大洋板片回转,致使弧后伸展,进而形成弧后盆地;(3)洋盆闭合、板片断离,继而发生软流圈上涌,诱发碰撞后火山活动。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420~400 Ma),先期俯冲的地壳物质折返,发生强烈的造山活动。400 Ma后,山体垮塌、岩石圈伸展,相应发生碰撞后花岗质侵入活动。  相似文献   
67.
黔湘渝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锰资源基地,现已发现沉积型菱锰矿上亿吨,占全国已探明锰矿资源量的50%左右.通过对南华纪地层系统和地层分区的研究,提出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南华裂谷盆地 (I级) 西段分别由武陵、雪峰次级裂谷盆地和其间的天柱-怀化隆起 (地垒)3个Ⅱ级构造单元构成.武陵次级裂谷盆地控制形成了黔渝湘毗邻区锰矿成矿带,内部由3个Ⅲ级断陷 (地堑) 盆地、2个Ⅲ级隆起 (地垒) 和至少16个Ⅳ级断陷 (地堑) 盆地组成.3个Ⅲ级断陷 (地堑) 盆地分别控制形成了松桃-古丈、玉屏-芷江以及溪口-小茶园锰矿成矿亚带.其中,松桃-古丈锰矿成矿亚带是武陵次级裂谷盆地的裂陷中心,锰矿成矿作用强烈,形成的锰矿资源量巨大,已成为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之一.Ⅳ断陷 (地堑) 盆地则控制形成研究区各锰矿床;提出南华纪早期同沉积断层是锰矿床形成的前提,并识别恢复出研究区15条同沉积断层及所控制形成的断陷 (地堑) 盆地和主要锰矿床.同沉积断层不但是深部锰质和古天然气上升的通道,更是连接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成矿系统中地内系统与表层系统的纽带.   相似文献   
68.
南海南部陆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解南海南部陆缘流体活动系统以及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以高精度2D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南部陆缘流体活动系统的类型、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对油气成藏的意义开展了研究。在南海南部陆缘发现了多种流体活动系统,包括: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管状通道、与构造断层相关的流体活动系统。这些流体活动系统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常常出现含气强振幅异常带、弱振幅杂乱反射带以及"下拉"或者"上拱"地震反射形态等流体活动系统的标志特征。流体活动系统受到构造运动和沉积因素的影响,并且与深部高温高压塑性流体密切相关,流体活动系统优先发育在地层薄弱部位。流体活动系统及所伴生的断裂和裂隙常常作为油气富集区的运输通道;并且流体活动系统所运移的强溶蚀性流体和深部热液流体有利于油气储层的形成,特别是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尤为明显。因此,流体活动系统不仅能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也可以改善储层,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东准噶尔一直以来都是研究新疆北部古生代洋陆格局和构造演化热点地区之一.前人对东准噶尔南缘火山岩的研究较为薄弱, 关注点多在石炭纪火山岩源区及构造属性上, 对泥盆纪火山岩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过程缺乏认识.对卡拉麦里蛇绿岩北侧的泥盆系北塔山组和乌鲁巴斯套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卡拉麦里北塔山组火山岩形成于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早期(404 Ma), 具中-高钾、中钛、中铁和低铝的特征, 微量元素显示其富集LREE、LILE和亏损Nb、Ta, 推测其形成于洋壳俯冲的陆缘弧环境, 源区为受过俯冲沉积物熔体和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 而莫钦乌拉中泥盆统乌鲁巴斯套组火山岩具贫碱、低钾、低钛、高铝等特征, 显示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 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来源于俯冲消减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综合两套火山岩的差异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 推测中泥盆纪卡拉麦里洋北向俯冲经历了由陆缘弧到岛弧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0.
张抗 《地质通报》2018,37(1):1-6
安加拉-阿尔丹和华北-塔里木两大克拉通之间地壳相对活动性的地区,地质界多称为中亚陆间区,其南带大部分在中国境内。近年来,中国开始把其上古生界作为油气新区、新领域。多数人认为,其在晚古生代已形成过渡型地壳区,其中有许多地块已逐步拼合,在其上发育裂谷型沉积地质体,未受到区域变质,若干实体变形微弱并被上覆层掩盖而得到保存。源于上古生界的油气既可赋存在其内,也可运聚于中生界或基岩内,在其西段已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群。但其整体地质研究程度偏低,仍有许多重大区域地质、油气地质问题存在歧见。针对其近年来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油气远景评价作了概括性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